• 学院概况
  • 最新消息
  • 师资队伍
  • 学术研究
  • 招生就业
  • 教育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创作展演
  • 下载专区
新闻动态 | 当千年山歌撞上青春声浪|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海门采风实录
2025-05-14

【开篇:江海潮声里的文化邀约】

5月14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一行人,循着张謇实业报国的历史回响与海门山歌的悠扬尾韵,踏上了“江海文脉溯源之旅”。这场由课堂延伸至乡土的采风,既是一次非遗传承的田野调查,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在青砖黛瓦的张謇故居触摸实业救国的初心,于百年酒窖的醇香中解码传统工艺的基因,最终在宋卫香老师母女俩的山歌教唱中,完成了一场“新声”与“古调”的深情共鸣。


【第一站:张謇故居|实业家的乡音密码】

“父教育,母实业”的鎏金匾额下,师生们驻足凝视张謇手书《垦牧乡志》的拓片。这座见证过中国近代工业萌芽的庭院,如今仍回响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的铮铮誓言。

图片

• 音乐系学生发现: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曾以“纺车转调”编排生产号子,这种将劳动节奏音乐化的智慧,竟与海门山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暗合。


【第二站:颐生酒厂|窖藏百年的时光协奏曲】

步入颐生酒厂的百年陶坛库,空气里蒸腾的酒香与历史扑面而来。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解码“颐生茵陈酒”酿造工艺中的音乐密码:

• 曲房里的“活态乐谱”:酒曲发酵时的温度湿度需严格对应《二十四节气歌》的韵律,酿酒师傅“看花摘酒”的技艺。

• 沉浸式文化体验:师生们品鉴不同年份的酒液,感受醇厚与清冽。

图片


【重头戏:宋卫香母女|山歌里的江海史诗】

在颐生文博园的非遗讲堂,海门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宋卫香老师以《淘米记》为切入点,深入讲解海门山歌的魅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乡音的深沉韵味。

图片
图片

宋卫香老师和她的女儿王妍蓉老师运用不同的唱腔进行演唱,让学生们欣赏、分辨并提出看法。宋老师采用原生态唱法还原海门山歌,曲调婉转,展现江南韵味;而王老师则运用传统民族唱法诠释海门山歌,结合现代舞台进行创新,丰富了表演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学生们在实践演练中模拟演唱,加深了对唱法的理解,尝试运用创新元素,探索个性化的民歌表达方式。

• 母女双声部教学:王妍蓉老师以《海门山歌交关多》为范本,宋老师则用方言咬字示范“吆号子”的喉音技巧,学生们跟学方言,学唱山歌片段。经过练习,在场的各位同学都能唱出这美妙的旋律。

图片


【尾声:江海回响中的青春答卷】

当采风大巴驶过暮色中的颐生文博园,同学们心中里已记满鲜活的音乐素材与心灵触动。从张謇"实业报国"的拓荒精神里,他们读懂了艺术工作者应有的社会担当——用音符构筑时代精神,如同百年前用纱锭编织强国梦想;在宋卫香老师母女坚守的乡音里,他们领悟到非遗传承的深层意义:既要像老酒窖守护原浆般存续文化基因,更要像新酿勾调般勇敢创新。

图片

这场江海文脉的溯源之旅,终将以《海门山歌新编》创作计划的形式继续流淌。那些在青砖酒曲间采集的旋律,终将汇成属于我们时代的"青春声浪"——既回荡着历史的厚度,又跃动着未来的光芒。

图片





  • 下载区
  • 美术系
  • 音乐系
  • 艺术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
  • 吴耀华中国画
  • 徐卫中国画

© 版权所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