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徐宏老师在南通大学美术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了一堂题为“思政视角下的二十四节气非遗之美”的思政课。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数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合一”和谐自然观的重要体现。
徐老师在这堂思政课上,主要通过中国农历阴阳合历、古人通过土圭法测影确定“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点的介绍,又通过对这一人类非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民艺、时令饮食、诗歌书画、养生之道等内容的讲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从而提升文化认同感、筑牢文化自信心。例如,中国人冬至吃饺子感恩医圣张仲景、从冬至日“数九”熬冬盼春等,立春“忌口舌”祈求新岁和谐美好、祭春神鞭春牛寓意农耕风调雨顺等,从春分到谷雨的游春踏青各种民俗如春分放风筝“竖蛋”游戏、清明“青团”祭先人“插柳”纪念神农、谷雨祭仓颉“敬惜字纸”体现热爱文字、尊重文化的美好传统以及谷雨簪花饮酒赏牡丹等,立夏饮冰、尝新、斗茶、秤人、斗蛋等,都展现了“二十四节气”非遗之美美在浓浓的人情味、乐观的生活态度、鲜活的生活情趣。徐老师还特别讲解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国破家亡、身陷囹圄,隆冬时节在狱中作寒梅图计时寄托不畏强权的家国情怀,又结合同学们的艺术专业赏析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来细细体会这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寒梅精神。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过这首诗。
本次美术馆里的思政课鼓励青年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继而参与进来活态传承、积极推广“二十四节气”非遗,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