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 美术馆里的思政课系列之二|童兴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是新时代艺术的历史使命
2025-04-13
美术馆里的思政课
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是新时代艺术的历史使命
3月24日上午,“美术馆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是新时代艺术的历史使命”在南通大学美术馆正式开讲。本次课程特邀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童兴强博士担任主讲人,带领艺术学院师生共同感悟艺术作品中的民族使命与国家情怀。
在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童兴强指出,国家形象不仅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相对客观的总体评价,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扩大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体现,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
童兴强深入剖析了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及其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的重要价值。他提到,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从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在历史文化维度上,艺术应厚植传统底蕴,反映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儒释道“三教合流”到56个民族的多元文化,都是新时代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艺术工作者应扎根于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用作品讲述中国文化的辉煌旅程,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在社会现实维度上,艺术要融入时代洪流,彰显大国气象,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的变化、进步和人民的心声。童兴强强调,新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艺术创作需秉持国家意识,展现中国发展的成就与进步,展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诚团结的精神风貌。通过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本次公开课上,童兴强还结合了诸多艺术作品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艺术作品作为国家形象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他指出,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认知和认同功能,其形象魅力、情感认同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也有助于增强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与认同。同时,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在课程的最后,童兴强呼吁同学们厚植传统底蕴、融入时代洪流,用优秀作品反映中华文化繁荣精髓、彰显东方大国气象,要积极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美术馆里的思政课”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此次公开课,听众们对新时代艺术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真实、美好、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了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