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的思政课
——中国革命美术传统的叙事呈现
红色精神、时代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激励青年人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艺术学院开展美术馆里的系列思政课,讲述的是时代洪流中的故事,探索的是人文美育的范式,希望通过这样的生动一课,指引青年学子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在创新突破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最终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注入磅礴力量。
本次“全国叙事性、主题性版画作品邀请展”在美术馆的顺利展出,以刀代笔,主题鲜明,回望历史,赞颂时代。红色精神唯有在青年人心中扎下根,才能够在干事创业进程中开花结果,红色艺术涌现美术馆,歌颂创业岁月的革命激情;思政课堂搬进美术馆,破除传统课堂场域束缚;师生群体走进美术馆,以身入境,沉浸感悟先辈那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翻阅抗争岁月的奋斗历史和文化记忆,感受新时代万象蓬勃的朝气,在心灵共鸣中汲取红色精神的养分。
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不仅是铭刻历史的巍峨丰碑,更是激励广大青年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永恒动力。3月17日下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在南通大学美术馆开展“美术馆里的思政课”——中国革命传统的叙事呈现,由中国红色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闵靖阳主讲。艺术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全国叙事性、主题性版画作品邀请展”涵盖大量革命主题作品,红色资源丰富而厚重。闵教授带领同学们边参观、边讲解,从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到创作者的理念呈现,从中西方美术传统的差异到阶级革命斗争的艺术创作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立足艺术创作,传递斗争精神。他表示,艺术取材生活,革命时期的中国木刻版画作品呈现出来一个非常鲜活、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同学们学习革命美术尤其应该学习的,并致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表现中有所折射。
同时,闵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革命美术的三个传统:一是为革命斗争服务;二是从生活中出发;三是民族化的进程。这三个传统贯穿革命时期红色题材艺术创作始终,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革命美术是现实主义的美术,直接面对现实生活。这种现实主义不是自然主义,它不是照搬当时起义的战场状态,而是把战场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观念进行了艺术的处理,所以这样的作品构建了人们对于战争的一种新的认知。闵教授希望同学们关注社会,把握时代最鲜活的生命作为从事艺术创造最根源的动力。
参加现场同学杨沁怡表示:本节思政课在美术馆开展,使她置身于艺术作品中,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体验,沉浸式的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从艺术作品中解读历史,从历史中感悟艺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既提升了艺术素养又深化了对红色精神理解。
“美术馆里的思政课”主题课程旨在讲述时代洪流中的故事,探讨人文美育的新境界。艺术学院将持续开展“美术馆里的思政课”主题课程,通过这些鲜活的教育课堂,引导青年学子在迎难而上的奋斗旅途中稳固信念,在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勇敢攀登至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