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海门山歌艺术艺术剧院名誉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卫香老师莅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以《淘米记》为例,向学生们深入讲解《海门山歌---沙地人的乡音与集体记忆》。海门儿女植五谷、饲六畜,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一种无可替代也无法重现的地方特色文化——海门山歌。海门山歌作为南通地方性传统音乐,属于江南吴歌的分支,主要分为独唱和对唱,其语言纯朴自然,故事生动形象;音乐清亮甜美、悠扬婉转,大多是人们在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即兴山歌,富有田园生活气息。宋老师为了更好的让海门山歌能够更好的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喜爱传统艺术,与王老师二人运用不同的唱腔,让在座同学欣赏分辨,提出看法感悟。宋老师在演唱方法上,采用原生态唱法向我们还原海门山歌,曲调婉转,尽显江南韵味。
而王老师则是采用传统民族唱法来诠释海门山歌,她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舞台结合,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原本在河里的对唱,改为在岸上对唱;原本以阿珍和张家少爷两人为主的对唱,现在增加了老船工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宋卫香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门山歌的推广与普及,在保证舞台实践的同时,还注重对海门山歌的理论研究,引导学生认同并传承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 用一生在诠释,每一部作品都是人格的再现,不断变换的艺术形态,源于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为山歌保护传承工作的创新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推动海门山歌走出南通,走向全国。本次见习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山歌类型的音乐场景,风格等不同的表演形式,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对音乐世界的认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学生从专业人士身上也能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技巧。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所对应的不同职业领域和具体工作内容,从而更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