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活动在五窑小学热烈展开。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非遗撕纸社团,秉承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走进五窑小学,为五窑小学的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两堂非遗撕纸课程:《指尖上的春意盎然》和《龙行非遗,跃然纸上》,本次课程在艺术学院院长张卫的策划和指导下开展,由辅导员张天然组织戴雨彤等11名学生共同完成。
本次活动皆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帮助学生增强对我国非遗撕纸的认识和了解,让非遗撕纸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想象、描绘、撕纸、拼贴等多个步骤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在这场互动教学中,非遗撕纸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戴雨彤通过对非遗撕纸文化的讲解,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非遗撕纸的历史,并通过现场演示讲授了撕纸的方法。在几位志愿者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撕出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龙”,以及创作出自己人生中第一幅拼贴的撕纸作品。
课堂撕纸中,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纸张颜色作为撕纸材料,凭借想象力用铅笔勾勒出各异的图形,随后亲手撕扯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龙”的形象,撕好之后用胶棒粘贴在了底板上,最终在老师的协助下将它们装裱入精美的画框内。

最后,戴雨彤提醒学生撕纸结束后整理好废弃纸片,保持教室环境整洁,鼓励大家今后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此次我院非遗撕纸学生团队走进五窑小学,不仅搭建起了一座连接校园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更有效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传统艺术传承的目的。这是我院深入基层、拓宽美育阵地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的实际举措。
通过与五窑小学的深度合作,艺术学院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积极提升乡村学校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陶冶性情,激发活力,促进个性成长与人格完善,从而更好地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撕纸是一种类似剪纸但又不同于剪纸的平面镂空艺术,它不需要画草稿图,且不需要任何工具,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受来跟纸交流的表现艺术。主要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负责控制纸的角度,右手负责固定,撕时根据情况不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两根长度适宜的手指一起施力,手指间形成了一个类似剪刀的结构。再通过大拇指、食指与中指的巧妙配合,在纸上就可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