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下午,南通大学“精进讲坛”、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子美大讲堂”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做题为《中国史前艺术和信仰——与中美地区古代文明比较的视角》的学术讲座。此次学术讲座是南通大学“精进讲坛”社科名家报告会的总第一期。讲座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旭春教授主持,3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李新伟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之“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整体性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在中美地区首个考古项目“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负责人。本次讲座主要立足于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玉石等图像资料,从中解读中国史前艺术与信仰之间联系的独特内涵。
本次讲座由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孙泊开场致词。他指出南通大学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新伟研究员,为我们呈现如此卓越的学术盛宴。这也再次表明,南通大学对于培养学术英才和推动人文社科素养的发展充满了热情。讲座伊始,李老师从中国史前艺术的萌芽开始,详细讲述了距今约两万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最早的陶器,距今八千多年的浙江上山文化彩陶,以及距今约七千多年的湖南高庙文化白陶图像,刻画了对宇宙秩序的瑰丽想象,掀起第一次艺术浪潮。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以鱼为主题的图像较为典型,表达了先民们对于生命孕育的思考和敬畏。距今约5000多年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各地史前社会纷纷涌现,“古国”犹如满天星斗,竞相发展。在这个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鱼鸟转化为主题,其影响广泛深远。距今5000年至4300年,良渚文化时期建立早期国家,玉器成为制度化的宗教权力的标识。与此同时,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仰韶文化的继承者马家窑文化,把彩陶艺术推向高峰。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孕育了夏王朝,玉器成为社会上层宣示他们对宇宙知识和通神能力的掌控的重要载体,玉器和石雕艺术与宗教权力密切结合。
在报告的最后,李老师通过与中美地区古代文明艺术发展的比较,展示出二者间的相似性,进一步说明中国史前艺术的演进与信仰间的密切联系。

报告结束后,李新伟先生与在座师生就史前彩陶图像的象征意义、彩陶纹样与信仰和仪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艺术学院吴思佳副教授总结发言,现场反响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