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研21音乐专硕、研22音乐专硕、音乐师范21级、音乐表演21级、音乐表演(合)21级同学前往海门常乐镇进行了田野采风考察活动。本次采风活动在音乐系副主任洪宜德、何际峰、徐海东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开展。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认知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次田野采风,同学们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海门名人历史文化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也更深刻地领略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同学们不仅仅是参观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名人故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人物生平和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张謇纪念馆位于海门常乐镇,又称“张謇故居”。探访名人故居是缅怀、追忆、学习名人的一种方式,也是探讨其生平事迹的心路历程的一个途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正式进入了采风的第一站,从馆内陈列的图片和实物中学习了张謇的一生。作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他创办了100多家企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我们从中不仅感受到名人精神,更是为其品质而感到震撼。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参观张謇纪念馆是采风、考察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一。在纪念馆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直面艺术品和文物,了解杰出的名人事迹,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此次采风规划路线由东向西,从张謇纪念馆出发直达第二站——柳西半街。柳西半街的前身是常乐镇河西老街,经过改造后成为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传统老街。
在巷子里的“海门山歌馆”中等待着我们的是海门山歌传承人宋卫香的工作团队。团队成员们穿着当地传统的演出服装,为通大学子们带来了经典的海门山歌《把那山歌捧出来》。
随后,在南通戏曲家协会、海门百合法治艺术团长龚香娟老师的带领下,音乐系的学生现场学习了一首风趣、诙谐的民歌《淘米不是数粒数》,该民歌选自于海门山歌剧《淘米记》。
海门山歌剧是流传于海门一代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在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的形式,而《淘米记》便是由叙事山歌《摇船郎》改变而来的第一个山歌小戏。海门山歌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海门优秀文化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同学们在本次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山歌文化,其特色之鲜明值得我们去挖掘,更值得我们在学习、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让非遗民歌释放光彩。
张謇在二十世纪初期创办的颐生酿造厂,如今已然发展成为颐生文博园,同学们从柳西半街走向酿造厂的路程中就闻到了厂内的酒香,厂门传递的文化气息浓烈,浸润了张謇精神,酿造工艺展示馆中也详细呈现了颐生酒的主要酿造流程。
此次采风活动采用实地考察、采访和音乐学习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海门地域的名人历史和音乐文化。学生们有幸亲身接触到传统非遗文化,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精髓。通过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希望这次实践活动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文化资源,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为文化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 | 姜佳琦
图 | 张悠悠
编 | 姜卉
审 | 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