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最新消息
  • 师资队伍
  • 学术研究
  • 招生就业
  • 教育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创作展演
  • 下载专区
学术活动 | 特聘教授马盛德受邀为艺术学院师生做讲座
2023-03-30
3月28日下午,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主持工作)、南通大学特聘教授马盛德先生应邀为艺术学院师生做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的主题讲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江主持,艺术学院各专业师生听取讲座。

图片

马盛德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非遗要走入现代生活,这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也符合非遗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因此要重视和传播非遗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在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中需要把握好“介入”的尺度,遵循整体性保护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保护生态系统,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友好与文化共享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图片

马盛德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创造性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和近期有关非遗理念的讨论等六个维度为师生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传技、传艺、传精神”,核心是文化精神的传与承,而不仅仅是物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是群体或个人在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进产进行新的创造。

图片

讲座中,马盛德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唐代的枯木龙吟琴《离骚》,沉浸式地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听觉美感。通过瓷器的制作技艺、民族剪纸案例、福建土楼等各民族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及对同一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分析,他阐释了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色彩、图案、造型、样式和艺术风格,是文化的基因,是最值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遗产基因”正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他认为,非遗最珍贵的是创造力,“古人的智慧需要敬畏,同时也需要我们可持续发展”。非遗的保护不是让其成为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也不是对古老器物的复制,而是在活态传承中寻找与当代人的精神连接。

图片

现场马盛德与艺术学院师生交流互动,并以化蝶为例共同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他勉励高校师生积极领悟古老的文化遗产体现的祖先智慧,更好地去研究、提取、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新方向,为生活提供更好的精神指引。

 图片

图片





文:朱沁娟 张甜甜
图:张馨月
编:李洋
审:吴旭春


  • 下载区
  • 美术系
  • 音乐系
  • 艺术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
  • 吴耀华中国画
  • 徐卫中国画

© 版权所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