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 展 心 得
美术师范201班(古典油画方向)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感受欧洲绘画400年,我们跟随老师的脚步走进上海博物馆,52件欧洲大师的油画杰作完整呈现了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一部浓缩的欧洲绘画史向我们娓娓道来。直面这些经典的作品,彷佛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仅惊叹于他们精湛的绘画技法,更让我所感到震撼的是一幅幅作品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并且现场观摩原作的学习效果是我们面对画册中的图像所不能比拟的。一路跟随老师的讲解介绍下,使我对曾经课程中所学习掌握的一些材料技法有了更深刻细致的领悟,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学习方式,自己画面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这次学习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作为一个古典油画学习者,这次学习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经验,拓宽了自己的艺术思维,为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谓收获颇丰。惊叹之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好油画的决心,并会将自己的领悟融入到作品中去。
——张乐凯
这次在上海博物馆,参观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欣赏了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大师作品。
如果说参观博物馆的人首先希望所观看的绘画带来视觉的愉悦,我更加欣赏画面里的行动、冲突和丰富性。其中我最为止喜爱的就是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这是象征童年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独特的表情和姿态。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人物,衣饰,沙发和背景,在统一而又充满变化的色调中浑然天成。在颜色、纹理以及手法的处理上劳伦斯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劳伦斯细腻的笔触和老练的技法表现了男孩的脸部细节和鲜活的表情。劳伦斯擅于细腻的地使用色彩与光线,各种微妙的颜色变化运用恰到好处,将小男孩潇洒优雅的贵族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上海之行让人回味无穷,对我今后的古典油画技法学习开拓了视野,起到了很大的启发性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朱雯璟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从15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后印象派”,400年间欧洲的绘画史浓缩于8个展馆的变化间,跨越时间的绘画主题与方法的变迁伴随我们观摩的脚步呈现。不同于画册的印刷质感,亲临现场对画作的观摩与欣赏,给了我诸多启发与震动,兴许是由于课程学习刚有所涉及,此次展出中,我格外关注了人物肖像画的表达,观察不同画法与颜色罩染间人物刻画出现的色泽与神韵。波提切利蛋彩画对宗教人物细节性的冲突刻画,蛋彩画细腻的肌理质感;《费奥南多总主教肖像》传达的独道神韵与简单色彩间油画的直接笔触;伦勃朗《63岁的自画像》中强烈的打光效果与厚涂的技法运用;《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即时的光影记录与潦草笔触刻画的瞬间感......不同时期大师们对人物的刻画处理,对画面的精益表达与巧思,皆给了我极佳的参考与学习范式。此次观展,我也收集了诸多大师们画作罩染色彩效果与细节刻画的照片范例,试图从对大师画作的理解分析中,为自身油画绘画的学习拓宽思路。
——李念倚
文化的交流,艺术的碰撞,此次上海博物馆观展之旅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奇旅。本次展出的作品有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以莫奈《鸢尾花》为代表的印象派杰作,甄选了52件作品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缩影”。漫步其中,就像是从13世纪跨越到20世纪的欧洲绘画史。瑰丽的、奇幻的、浪漫的、庄严的、诙谐的、朦胧的……
在伦勃朗的自画像前我站了好久,他在光照集中的亮部采用特别厚的颜料堆积,而其他部分则采用透明色的润色方式;在光照部分,用笔触常采用润色加枯笔的方法,使整个画面像是处在光颤动的闪烁中。这种厚涂法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效果,画面粗矿又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次的观展之旅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机会,希望通过此次对艺术之美的欣赏今后对待创作、对待生活都能够有一些更深刻的领悟。
——程铮
美术师范202班(意象油画方向)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来自时间与空间的碰撞,四百多年的艺术巡礼,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能够浓缩在这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我有幸能够在此领略五十位画家的风采。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来自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作为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虽英年早逝,但其笔下优雅柔美的圣母像都被后世奉为“完美”的典范。通过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对我来说,能够亲眼目睹真迹和照片确实是不同的,在灯光的照射下,笔触与力度清晰可见,让我真正通过时间的长河与这位艺术家跨时空交流。
——何舒艺
此次观展最让人震撼的事:我们见到了教科书上的实物!当我们见到那些书本上似是传说的真迹时,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是惊喜是激动!我们感叹大师高超精湛的绘画技艺,感受大师笔下的情怀,仿佛透过宏伟精美的作品回眸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仿佛我听到了那时酒馆的喧嚣,看到火炉上轻烟袅袅。在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作品的传承也是生命的延续。穿梭的人流,高光下的名迹,是当下与历史生命的交汇!
——黄伟琼
作为一个科班艺术生,很早就开始期待上海博物馆的大展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这次上海博物馆联合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特展,汇集了众多在艺术史课本中的大师作品,令我兴奋不已。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不论是劳伦斯笔下优雅、浑然天成的红衣男孩,还是莫奈绘制的神秘的鸢尾花,年轻公主穿的百来个珍珠点缀的华美服饰,每颗珍珠都闪着光泽...
近距离看真迹,那种色彩绝非教科书和网上的图片可比,有强烈的对话感,气场不仅仅是美,更是震撼。
此次上海看展之行给我带来的收获颇丰,不仅使我学到了画画其中的奥秘与方法,还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林舒铭
美术师范211班(古典油画方向)
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了上海博物馆,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展览,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大师的作品,以前总是隔这手机屏幕惊叹。而当它真实的呈现在我面前时,又是另一种震撼
这次的展览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从刚进展览的那一刻我就被震撼了,每一副画都让我驻足。在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副《被蜥蜴咬伤的男孩》这一副,他是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在我看简介之前,我看到的是这幅画精彩的刻画,人物面部生动的表情,以及玻璃瓶上通透的光线。但读了关于这幅画的故事之后我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的展览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意义。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些画和当时的感受。
——孙雨珊
在上海博物馆,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逛完了上博这次意义非凡的画展后,我对西方绘画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展中每个作品带给人们的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大师们通过这些绘画告诉我们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它们都是如此的具有魅力。其中使最为触动我的是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该油画来源于古希腊著名的同名爱情故事。透纳用自己的眼光诠释着该悲剧。透纳的这幅作品并非写实,但他就是能通过自己独到的色彩运用把画面渲染出了一种希望与毁灭并存的氛围感,让观者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令人难忘。
——田媛媛
这次非常荣幸的能去到上海博物馆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观展,第一次线下的观赏大师们的名作,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的,这五十二幅画中有莫奈的梵高的伦勃朗等等大师的作品,以往都只能在手机和画本上看见,这次看见了他们的真迹不禁感慨,原画带来的视觉震撼更加的立体与丰富。走近细看发现画面极其细腻,真实,从15世纪的宗教、圣母题材、到17、18世纪贵族、宫廷的精致再到19世纪的朦胧、随意、印象派豪放的大笔触、光与色彩的碰撞都让我为之震撼,也让我产生敬畏之心。通过这次画展,我对油画的兴趣更甚,也将不断的探索油画的历史,也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的大师原作。
——丁作欣
每幅作品都值得慢慢看,也只有到现场看了才能感受到大师的魅力所在,不仅是直观的绘画的笔触,造型让人惊叹,更多的是照片中无法观察到的画幅,现场是扑面而来的震撼。
很多作品都有其欲表达的思想含义,我在看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时第一感觉是它的色彩之丰富,笔触之繁多,在看了介绍之后才知道当时的梵高在精神病院就医,这些画作是他对生活的寄托与向往。不禁心里触动,更为之敬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马斯·劳伦斯的《红衣男孩》。画面中,男孩坐在一块可以俯瞰月光下大海的岩石上,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观中。他白皙的皮肤、红润的脸颊、柔软的红色天鹅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让他在这个夜晚的崎岖景观中格外惹人怜爱。近距离观看大师作品,仿佛跨越时空与大师进行了一场精神对话,从中窥得一角思绪又或者借意感受了一瞬异时代,那便不枉此行。
总而言之,理解了老师所说的“要多看展”,现场效果永远是照片比不来的。今后在学习与绘画中,我也将不仅仅是临摹大师的作品表层,更会去了解大师的思想与时代生活,多看书多看展,从而达到提升自我。
——封芷妍
文:张乐凯 图:杨志宇
编:马蕾
审: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