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组织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展设计调研实践周活动。师生团队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南通美术馆、南通市植物园等市内实践场所。
第一站: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所创办,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南通博物苑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藏品约5万余件,分历史文物、民俗品物和自然标本,其中以反映地方历史的文物最具特色。
同学们通过参观调研,对南通地区近现代历史的革命文物史料、南通地方风土民情的民俗品物、百工器物,以及南通地域文化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南通美术馆内举办的多项艺术展览内容丰富,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展品凝聚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作品创作过程投射出的丰富情感与美学追求,与不同时代的生活密切相关又达成共情,呈现出万千气象。
观展中,同学们对展出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许多展现文化魅力的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匠作的智慧和创作密不可分。
深秋时节,菊花如约而至。在南通植物园景区内,第32界菊花展顺利开幕了。今年恰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菊花被命名为南通市花的四十周年,因而本届菊花展以“菊耀四十载,花颂二十大”为主题。
菊花展上,繁复多姿的菊花景观、绚丽多彩的菊花景象以及南通源远流长的菊花文化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
秋天是意境的写照、是成熟与丰收的季节、是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在如此之时,我们来到了南通美术馆和博物苑进行参观。艺术是朴实无华的语言,能为人开拓理性所不及的能量泉源。令我深受感动的是,画家捕捉到瞬息多变的生命力,并能将它腾跃于布上,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者的感情随笔流动成凝聚灵性的作品时,它对我们的启迪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穿梭了历史瑰宝的艺术长廊,我们更全面细致地领略到了南通人文、历史、艺术、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植物园里里,我看到了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美丽的风光。有一句话说得好:“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这次的调研实践活动,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的深层次了解。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自然之美,感叹到了艺术的美妙。面对眼前的景色,我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虽然这是大家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写生,但是大家学到了很多在学校画室里学不到的东西。正如一位哲人所云:〞庭院中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
初冬十一月,我们漫步在南通美术馆和南通博物苑中。感受着历史和艺术的碰撞,色彩和笔触的交织。一件优秀的设计的落成,前前后后需要无数人的心血!好的设计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可能是因为大家对美的认知都有一个共同的取向。或是这些设计本身就融和着不同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大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吧。就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思维一般。我想我会一直努力,用今日之所见,运用在自己的专业里!
这次的写生周我们参观了南通博物苑、美术馆和植物园。在参观的期间,我感受到了艺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感受到了植物在环境设计中的价值所在,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所产生的不一般的火花。在环境设计中,不同建筑与不同品种植物的搭配,不同场景之中植物的运用,都会营造出风格迥异,多变的场景,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如何将建筑与植物搭配是我们将来所要学习钻研的。这次的写生给了我一个初步的体会,将来我要更加深刻的学习!
作为专业教学的基本环节,此次艺术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设计视野,增长学术见识,提升了艺术鉴赏力,丰富了大家的设计创意思维,也拓宽了设计思路。为同学们的创作实践增添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吴栩睿 柏俊豪 王新鸣 孙伊
图:孙伊
编:孙伊
审: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