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著名美术批评家陈孝信先生做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钟秀下午茶”
2021-06-18
6月15日下午3点,中国美术批评家、国际批评家协会会员、独立策展人陈孝信先生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16号楼三楼会议室围绕“当前艺术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多位老师及研究生们聆听了讲座,收获颇丰。“笔墨之变”是陈孝信先生2018年5月在本院的讲学题目,也是他在论述水墨发展历程时一个紧紧抓住的核心命题。他认为水墨转型才是我们真正的未来。这一次,陈先生总结了九个关键词并结合了一些代表人物依次向我们通俗易懂地梳理了自己的学术理念与思考的心路历程。九个关键词分别是:“思路”、“核心”、“文脉的四个层次”、“双重建构任务”(即现代性建构与当代性建构)、“个案”、“创造”、“转型”、“超写意”与“路”等九个关键词依次讲述自己的观点。首先,陈孝信老师提出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路子发展当下艺术,百年以来,已出现四个不同思路,分别是:“传统主义”、“中西结合”、“中西融汇”、“西方主义”等,其中各有利弊。紧接着,陈孝信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主张——“文脉当代”,亦即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坚持多元、转换创造、别立新宗。两个核心问题是坚持“根性生长”与跨文化的国际视野。而文脉主要指的是思想智慧、艺术精神和文化精神。陈孝信老师还从文人画的历史讲到了艺术的样式系统与符号系统,并提出要重视文房四宝等传统水墨工具材料的研究(目前我们的宣纸已经被日本所超越)。陈孝信老师还提出了“双重性建构任务”,现代性建构,可以从一些意象油画、表现性油画中得到例证。张卫院长的一系列新水墨创作也是案例。当代性建构则是观念艺术,例如谷文达的作品《联合国·长城》。紧接着陈孝信老师谈到了确立个案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个案要具备六个支点:精神意义的支点、观念的支点、方法论的支点、语言系统的支点、个性化的支点、工具、材料与媒介的支点。陈老师提出唯转型才有出路,要立足于社会学、艺术形态学、价值观去思考。随后,陈孝信老师结合蔡国强的《天梯》等案例,分享了自己对于“超写意”的看法,“超写意”即是观念性的“写意”。在接下来的互动提问环节,陈孝信老师就学生提出的平时创作和学习中的困惑进行了解答。最后,陈孝信老师指出了中国艺术之路究竟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前方!
陈孝信:1943年生于江苏武进,中国美术批评家、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组织、编撰我国第一部《美术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1991年至今为职业批评家、独立艺术策划人、艺术主持,期间曾任《朵云》、《艺术·市场》、《艺术潮流》、《美术界》、《艺术界》、《美术文献》等杂志、丛书的特约编辑。公开发表美术、艺术学论文数十篇;艺术评论、画家个案评论七、八十万字(其中部分评论已收入《批评的时代》第一卷、《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文集》。
文 | 马萌遥
图 | 王维
编 | 李洋
审 | 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