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聂耳音乐学院执行院长张欢教授做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季子音乐大讲堂”
2021-06-18
6月16日下午14时,南通大学钟秀校区主报告厅座无虚席,聂耳音乐学院执行院长张欢教授做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季子音乐大讲堂”,为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法——以“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例》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是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品牌活动“季子音乐大讲堂”第二期,由艺术学院吴蓉副院长主持。“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是张欢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课题成果荣获新疆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学界对其好评如潮,惜墨如金的《光明日报》也曾整版介绍推广。讲座的第一部分标题为“乐舞文化是历史给予新疆最大的馈赠”。在这部分张教授指出,由于空间、时间、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新疆成为歌舞文化之乡,成为“文化的蓄水池”。讲座的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双重乐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在这一部分他对乐感、双重乐感进行了界定:乐感是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心理反应和认同。它可以来自生活体验,也可以从后天习得。它是人对音响的反应,是文化基因在身心的体现。“双重乐感”即指个人通过后天获得后天习得的方式,拥有两种或多种乐感的心理认知而互不抵触。张教授认为,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落实在教育层面,是要达成“有我而不排他”、符合我国审美需求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文化层面则是要达成“平等、尊重、包容、欣赏”的文化价值观念,最终实现费老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讲座的第三部分标题为‘双重乐感’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张教授介绍项目了中的实践展演团队,在世界各地展演的情况。他指出团队以艺术的名义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新疆,同时向世人传递了新疆正能量,受到各地观众和同行专家们的好评,塑造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世界形象。讲座的第四部分标题为‘双重乐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创造 。文化的创造和创新关键在于青年。张教授首先指出,“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双重音乐能力的青年。这些青年,在“双重乐感”理念引领下,重新认识音乐,重新评价自身的音乐素养,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智慧、实现新创造,由此拥抱了一个崭新的文化世界。他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的愿景:基于双重乐感理论的人才培养设计,如此坚持下去,一二十年后,批量出现王洛宾、周吉似的人物将成为可能。他认为我们应该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打开心胸,扩大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创造,走向美好未来。张欢教授讲座的结语摛翰振藻、辞趣翩翩,他说:“当时间都消失的时候,我希望乐舞依然在流淌。因为乐舞的行走,我们跨越空间的距离,超越时间的隔阂,穿越思想的藩篱,在平等、尊重中获得情感升华,因为乐舞的行走,我们在理解、包容中有了更深入的交往、更广阔的交流、更亲密的交融。也因为乐舞的行走,我们在‘双重乐感’的视界中,继承历史智慧,开拓世界视野。有乐感的人是快乐的人,有双重乐感的人是和谐的人!”张欢教授的讲座为通大艺术学院师生带来了婀娜妙曼的新疆乐舞、多元包容的音乐文化观念、音乐研究思路的启迪、音乐教育观念体系的拓延。同时,张教授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音乐学术、音乐教育生涯的经验与感悟,让大家感受到新疆之美、乐舞之美、人性之美。同时,他的讲座也始终贯穿和弘扬着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文 | 齐江
图 | 刘凯
编 | 李洋
审 | 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