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艺委[2020]14号
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的指引下,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全体师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体会习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南通的讲话精神,在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善于思考,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满了完成了2020年的各项工作。
常态学习,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1.班子建设常态化。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艺术学院坚决履行党建主体责任,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校党委、校行政的各项工作部署,学院整体事业蒸蒸日上。班子成员能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联系基层,坚持廉洁自律,坚持党政共同负责,建成了凝聚力强、执行力强、战斗力强的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形成了团结协作、党政和谐、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
2.作用发挥常态化。结合“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学院始终将筑牢师生思想防线作为重点工作,以多种契机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良好氛围。学院先后举行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立足岗位 担当作为”专题党课,赴海安泛书房、角斜红旗民兵团开展了“守初心、担使命、做贡献”党日活动等,通过党建带团建等方式服务广大青年,党员教育与再教育工作颇有成效。在稳定团结的发展氛围中,学院高度重视思想与文化建设,通过典型宣教、普法宣传、廉洁教育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平台建设、学院网站建设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师德师风,学院各项工作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国文明网、人民网、交汇点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300余次。
凝聚智慧,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1.建设博士化工程。一方面,积极引进博士人才。广泛吸引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来校应聘就职,建立教学发展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今年共引进博士8人,其中海外博士2人,学院现有博士总人数达到39名,学院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博士人才。以专业评估、硕士点建设等学院发展的重要节点为基础,引导博士建立学术合作团队、深入教学实践研究、参与教学实践管理,在学院内引领更广泛的学术互动、建立更优秀的教育氛围,激发更新鲜的人才活力。
2.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提升办学效果,提高师资水平,筑牢师资力量,学院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多方梳理、专项对接,成功引进四类人才2名,不断增强学院师资的高度与厚度,敢于破瓶颈、勇于补短板,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层层保障。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范扬、董浩、姜昆等通过专题讲座、视频寄语、题字寄语等方式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注入艺术前言信息与思想,高层次人才蕴含的艺术价值不断彰显,提升了学院总体的艺术研究与创作水准,也代表了学院在艺术领域的良好形象。
重点突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条不紊。
教学管理规范扎实。本科生和研究生日常教学能够围绕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稳定进行,教学过程有根有据,教学材料完备无缺,教学督导全程跟进,教学计划精准落实,全年未出现一起教学事故,教学工作稳中有进。持续推进教学环境的改善,整修或新建专业教室、摄影工作室等实践场所,在功能上全面兼顾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激发师生创作灵感,促进实践创新;创新推动课程作业展项目,全面跟进并检阅教学成果,累计举办140余次专业课程展和课程汇报演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教学秩序,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果与质量。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中,马彬老师获实践组全能一等奖和教学、专业、赏析三项单项奖,闵靖阳老师获理论组全能一等奖和专业、赏析两项单项奖,冯卫军老师获实践组全能三等奖,南通大学凭借团体总分全国第三的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奖。此外,学院的教务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能够跟进式对接与服务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得到保证。
2.学科建设有序推进。美术学(师范)专业高水平通过了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察,并不断巩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成果,努力培育国家级一流专业,音乐学(师范)专业成为学校一流专业建设培育点。当前,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音乐学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优势学科群。学科定位明朗清晰,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科学研究蒸蒸日上,人才培养有声有色,学科基地日渐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积极依托专业发展主办、承办江苏省研究生中国画大赛等专业竞赛,拓展专业建设资源,累积学科建设成果。此外,能够主动在课程思政上做文章,如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专业教育与地方发展相结合,长期组织学生在江边进行艺术学生,既描绘长江良好生态,也担当环保志愿者,习总书记11月12日考察南通期间也见证了同学们身体力行在江边描绘、宣传和维护长江生态,学生们向习总书记展示了自己的写生作品,同时也备受鼓舞,“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3.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克服疫情困难,创新形式开展“炫青春”系列活动100余项,持续展示美育育人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达190余人次,并通过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挑战杯”等实践项目的参与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五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融通并茂”江苏省高校设计展、“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江苏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展示活动、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展示活动等省级以上比赛中斩获多个奖项,并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取得突破。在抗“疫”紧要关头,师生共同创作了各类抗“疫”漫画200余件,创作《我们在一起》、《同心同行》、《相守相望》、《血脉相融》等抗“疫”音乐作品5件,在专业实践中凝聚对疫区人民的鼓励与支持,对医护工作的者尊敬与感恩。学生四级通过率45.51%、六级通过率10.07%、本科生考研录取率12.31%、研究生论文抽检优良率达到100%,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主动发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持续推进。
科学研究深入落实。学院积极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科研团队,努力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建立学术团队、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专项辅导教师科研工作,为科研氛围营造打下基础。2020年,学院邀请了灰娃、郑工等校内外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共开展或参加60余次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图像检验——2020全国高等院校艺术类研究生中国画邀请展”的举行汇集了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国内著名艺术类高校的导师和研究生的参与,既是提高南通大学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广度与深度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艺术专业研究生们打开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思维的重要平台。教师的展演平台进一步提升,音乐系教师洪宜德在江苏大剧院举办个人音乐会,美术系王国仕、聂松也分别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外观专利工作取得突破,全年申请成功255件,完成授权108件,获软件著作权1项。科研项目稳步推进,新获批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青年油画家油画材料与技法培养”等省部级项目4项,纵向经费累计到账69.5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含SCD论文及他引)76篇,出版专著11部,科研工作的能量厚积待发。
社会服务多点突破。在积极办学的基础上,艺术学院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重要功能,以各类实践基地为平台,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师生社团为主体,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地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交流和文化服务等实践活动,陆续开展江苏省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研训、南通市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南通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培训班等社会培训活动,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文化惠民系列讲座十余场,惠及南通的广大艺术爱好者,为传统文化传播、地方文化凝练、地方文化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学院与南通格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棠家家纺研发有限公司、凯豪艺术教育中心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充分整合了艺术资源,发挥了艺术服务的社会效应。2020年累计收入横向项目经费368.98万元,继续教育、自学考试等非学历教育经费26.32万元,引进各类社会捐赠总额达66.5万元。
新一年的工作中,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全体师生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决心、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不懈奋斗,主动发掘机遇、积极破解难题,努力实现“8050计划”在艺术学院的蓄势聚能、升档加速和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的艺术学院,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南通大学做出不懈的努力、贡献应有的智慧,做“8050计划”最忠实诚恳、最坚持不懈的追梦人。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
2020年12月22日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 2020年12月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