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学术创新论坛”系列活动

2020年12月18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陆媛媛副教授带领中国乐器演奏专业的7位研究生和4位本科生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学术创新论坛”系列活动。
18日当晚,江苏省各大音乐院校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开幕仪式,本院吴蓉副院长应邀出席。开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范晓峰院长、杨曦帆副院长致辞。开幕式后,南京艺术学院的民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们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乐专场音乐会。



19日上午,各大高校多位教授为参会人员进行学术讲座。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许志斌教授的《漫谈民乐的传统与当下》,从“对于民乐传统的认识”、“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关于民乐研究生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大家的民乐学习提供了新思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魏圩副教授的《关于中国乐器演奏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无用之用”的思考》,探讨了如何将美感培养有机的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南京艺术学院王晓俊教授的《学位论文开题、撰写与评价——南艺硕士生学位论文三个制度新文本解读》,帮助大家了解学位论文选题、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学位论文写作要领。陆媛媛老师也参与了会议的沟通发言,本系研究生收获颇多。

19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永明为大家带来大师班讲座《传承是一条河流——谈竹笛演奏与教学传承创新发展》。讲座结束后,本系学生为当晚的交流音乐会进行彩排。当晚,我系师生精心准备的民族室内乐《敦煌新语》参加演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0日上午,各院校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我校20级琵琶演奏硕士程秋睿以《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题进行发言,她表示通过多年的推动,中国乐器演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而言,短短几年间,中国乐器演奏专业的同学不单单活跃在各类校内外表演中,还在各项省内外的比赛中获得了傲人的成绩。在世界多元化局面中,如何吸收他人所长的同时,也守住了传统特色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会后各院校研究生进行自由发言、讨论,并出席闭幕仪式。
陆媛媛副教授:
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需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复合能力,以艺术素养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将美感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是专业教学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方向。
王安喆(19级古筝演奏硕士):
“心中无数,不如不动。”各大院校的教授、专家及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发了我们对中国乐器演奏的一系列思考,在今后的演奏道路上,我们应该立足传统,力竭创新。
张莹(19级古筝演奏硕士):
有了和西方音乐的对比,才能看见我们传统民乐的独特之处。只有充分了解民乐的“传统”,在当下“传承、发展”,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沈涵阳(20级竹笛演奏硕士):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志斌老师的发言。我深知不可知的神秘感也正是我们民族音乐发展的美妙之处。
邓溯源(20级二胡演奏硕士):
“先做文学家,再做音乐家,最后做演奏家”,提高自己的专业演奏技术外,对文学修养培养也十分重要。
孙恬欣(20级二胡演奏硕士):
对于传统民族器乐的学习要融入创新与实践,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意义,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民族器乐文化。
程秋睿(20级琵琶演奏硕士):
作为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方向的我们,除了技法的研习,还要了解人文历史精神含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提高审美习惯与素养。
杨连莲(20级古筝演奏硕士):
不断提升对音乐美感的敏锐度,在自己专业学习中融入美感的认知,积累审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