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第二十二期“子美大讲堂”在南通大学欧华胜大学生众创中心成功举行,本期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志国先生。何教授给现场的艺术学院师生们做了题为《天门·天宫·弥勒天宫——中印早期天界观念交流的图像志探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艺术学院专员汪松明主持。李朝霞、杨渝、周晨阳、王国仕、王维、黄克、胡春涛、马超、王慧、蒋志丹、任念辰等教师代表以及一百二十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交流,会场气氛热烈。何志国教授开篇以1972年的重大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引出今天的主讲内容,提出了关于“天门”的三个问题。紧接着何志国教授又围绕这三个问题并结合图片,从西汉早期天门图像的雏形、西汉中期天门图像的形成过程、东汉时期天门图像的类型、魏晋天门图像的发展、天门图像主神图像的转变、从西王母天门到佛像天宫、弥勒兜率天宫的形成以及从弥勒天宫到佛像殿堂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全面回答了学术界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早期中国人脑海里构筑的天界图像是什么?有何标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上面有何神灵?印度的早期天宫如何进入中国?二者如何结合?随着讲座的推进,何志国教授总结出几个重要观点:天门图像起源于西汉早期。从东汉中期开始,天门主神逐渐从西王母向佛像(汉晋)、弥勒菩萨(北凉、北魏)转换。魏晋十六国的佛教“天宫”、“弥勒天宫”图像实际上是中印天界图像交融和再造的结果,即汉代以来天门观念与外来佛教天宫观念的契合,成为印度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重要具体例证。讲座结束后,艺术学院教师和同学们与何志国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提问环节更是破天荒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何教授治学严谨、见识深远,耐心的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疑惑,学术氛围浓郁,艺术学院师生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