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
项目主体单位
南通大学
项目合作单位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江苏省美术馆
南通大学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承办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
南通博物苑
南通市美术家协会
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南通市个簃艺术馆
协办单位
艺厘米
江风海韵文化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
尚辉 /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社长兼主编
策展人
朱晋

南通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江苏省政府督学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南通市红十字会会长
南通市旅游协会会长
南通市漫画研究会会长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的初心与期盼
朱晋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去年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是南通文化发展的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得到国家层面的进一步关注。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的启动者、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我欣喜地看到,从2013年“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作为一个课题提出,到这次《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界共识进一步增强。对此,南通大学的加盟和助力功不可没。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看,南通是高原,也是高峰之一。研究“中国美术南通现象”,首先要着眼于“中国美术”,研究南通的地位及贡献,做到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既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增强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推进南通美术发展、繁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不搞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注重跳出南通看南通,从省内专家到全国权威渐次邀请他们把脉、论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在得到邵大箴、薛永年等美术史学界权威专家的肯定后,着力从地域文化的视角研究南通美术的实践与创举,探究南通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贡献,探索南通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之路上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引起国内美术界的高度关注,进而确立这一现象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成为中国近现代画坛重要地域文化艺术现象的亮点。研究认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蕴藏着一条绵延不绝的文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是传递这一文脉的地域图谱。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南通籍艺术家的自觉探索使得南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有文化品格的城市。他们的作品,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涵括了社会的变迁、文明的进步、精神的传承,南通所代表地域的文化征候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典型性。辉煌的历史,鞭策和激励南通提升标杆,再接再厉,努力打造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艺人才青蓝相继、品牌影响声名远播、文化标识特色鲜明的文化高地。
一百多年来,很多南通籍艺术家和曾经在南通发展、奋斗过的艺术家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家大师、文化精英。南通为他们骄傲和自豪,他们也情系南通,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特别是关心家乡青年人才的成长进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通过组织和推进“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研究,系统反映他们的成就,总结他们的成长之道,塑造南通籍画家的群体形象,提升其美誉度和影响力,共同打造南通艺术家的“集体名片”,同时,打通人脉,密切交往,积极构建家乡与他们的交流平台,强化互动合作,增强他们特别是从南通走出去的艺术家对家乡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发挥他们视野开阔、学术精湛等诸多优势,带动本土艺术家开阔眼界,加速成长,多出精品力作,也让他们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展示智慧和才华。
艺术家的成长,除了需要自身的天赋和努力,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生态,也十分需要良师的启蒙和伯乐的发现。可以说,南通作为闻名遐迩的教育之乡、文博之乡,是南通美术发展的重要“土壤”。而作为体育之乡又启示我们,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老师”的启迪、启蒙对“种子”的萌发进而开花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研究,不能满足于研究南通走出了多少美术大家,他们创造了多少美术成果,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满足于打造一张城市名片,而要深入分析艺术家成长的生态,着力研究好像张謇那样并非画家而对推动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形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及相关事件,研究透地方党委政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应有的作为。要面向未来,通过探寻规律,自觉贯彻好党中央关于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和学校美育教育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繁荣艺术创作,提升整体实力,不懈努力培育一方优秀的生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完备梯队层次,提升人才支撑力,着力构建持续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的文化生态体系。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指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是指酝酿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而爆发于20世纪的、由南通一地而发散全国的美术创作现象。南通籍艺术家这个集群并不以传统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艺术面貌出现在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连环画等领域,呈现出的是人才领先的优势以及传统与现代、承传与创造、守正与实验等多元艺术价值观。《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集中呈现了南通籍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群体面貌,以及他们在艺术探索上的多维化、美术门类的全面性,体现了他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持续发力与观念维度。“南通现象”这一命题逐渐成为美术界的共识,并最终被确认为一种意义深远的地域文化现象。期待在深化研究中登高望远,深入系统研究广义的南通籍艺术家集群,注重研究他们在中国美术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作用;不仅要分领域研究美术精品及其创作活动,还要深入研究推动艺术家成长的相关美术团体、美术交流和美术事件,梳理出艺术家背后相关功勋人物的杰出贡献。
尚辉指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所建立的新的人文关系的一种审美形态建构,这种现代性形态既是引进西方美术、靠文化外力促发中国传统美术变革的结果,也是这种外来美术被中国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重新选择并进行改造与化合的必然。因而,20世纪中国美术的这种现代性演进便必然会与某些地缘文化发生紧密的关系,以至形成现代性转型的某些独特的地缘文化现象。尚辉说,这种全局性立体式的南通美术现象改写了以往有关地区性美术现象的定义。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无论油画,还是中国画、水彩画,和一般某个地区的展览风格不同,此次展览的作品没有一种地域相似性,而是有一种多元性。” 在江海地域文化的背景之下,南通艺术家大多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在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同时能够兼容并蓄,敢于变革创新,创立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近现代书画艺术、公共美术、美术教育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影响。期待“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深入研究,着力研究好“独特的地缘文化现象”,在体现中国精神、呼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透南通美术发展的特质。同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南通美术的多元性特征,准确定位南通籍艺术家在不同画种所具有的地位以及在艺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等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南通籍的画家始终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其文脉特点即在于直接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框架”,不断检视、吸收、扬弃传统文化,同时富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以及古今转型的自觉性。南通籍画家的作品,有着特殊的人文内涵,既在于历史符号的传承,又有着时代发展的开拓。可见,“南通现象”的多元性决定了研究的包容性。在深化研究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作出评价,防止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因简单草率地给艺术家排座次、分高低而挫伤他们,影响团结合作和群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分析,面向未来,立足当下,不失时机落实好新时代的要求,着力服务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资料征集
投稿邮箱
nantongdaxue@vip.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