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
学术主持:
尚辉
策展人:
谢海
展览时间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 / 2019.12.2--12.8
江苏省美术馆 / 2019.12.13--12.20
南通博物苑 / 2020.1.03--1.20
我对南通美术的了解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66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毕业,1973年来南京工作,安排在新成立的“江苏省美术创作组”(文革结束后恢复建制省国画院、省美术馆),当时兼有了解全省美术创作的职能,因为南通地区成绩突出,所以去过好几次。南通地区美术活跃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南通市美术创作室,有沈行工、陈守义、侯德剑、袁锋等;二是如东县的中国画,文化馆长康平领头,手下有潘宗和、汤继民、尤文绚,培养知青画家有沈启鹏、吴元奎、丛志远等;三是启东县的版画,“木屑花”。现在专门来研究“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这个题目选得好。
江苏有五大文化版块,南通属于苏东海洋文化(江海文化),靠长江之尾,又面临大海,这在江苏没有第二个地方,虽然连云港、盐城也临海,但跟江的联系比较远一点。另外,南通特别是近代以来,因为张謇这个人物的出现,带动了实业救国,也带动了文化艺术教育,在全国都是先进的,所以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称。张謇既是清末状元,又是学习西方的改良派先锋人物,他创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就有美术这一块。
南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江海文化尽管形成较晚,但一旦形成就有它的优势,兼容并蓄。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主要是两股潮流,一股是沿着传统路子继续发展,叫传统型或借古开今型;还有一股是中西融合型,站在中国立场,吸收外国的因素,当然吸收的成分各有侧重,所以这一类型本身比较复杂,要做更具体的分析。
南通籍传统型画家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王个簃,是海派大师吴昌硕的得意门生。前几年刚过世的尤无曲,他提出颇有创见的"笔墨水融"理论,我曾撰文评价,晚年泼墨山水也很独到。还有高冠华的写意花鸟,范曾的线描人物,都声名远播。年轻一点的南艺教授吴元奎,人物画基本上用线条造型写意,很有雅趣。现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对传统的发展主要是在“水墨雕塑”,很有创意,大有后劲。我要特别讲一下扎根如东的徐善华(笔名江鸿),他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后来回到如东做教育工作,这些年主要画水牛,很有特点,他的品格也像牛,我给他的画册写了序,题目就是《但以牛德写牛魂》。
南通籍中西融合型的画家最有名的当然是赵无极,身在法国,创作的抽象画中国味道很足,具有中国意境和书法精神。另外就是袁氏兄弟--袁运甫、袁运生。再就是行走于北京和南京的范扬,有传统,也有新观念。徐累更现代,工笔画马,象征意味。还有守驻本土的沈启鹏,他的人物画将中国的笔墨跟西方写实造型相结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子。海门的张正忠专攻田园山水,并写出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给他写了序。油画家沈行工,属第三代油画家中出类拔萃的,邵大箴教授概括为“如歌的行板”。版画主要是启东,从“木屑花”到启东版画院,在全国成立最早,代表人物有施汉鼎、李汉平、丁立松、朱建辉等,中国版画界元老李桦、古元等对他们很肯定。
南通现象要能完整、系统地归纳出几个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推敲。结合历史、地理条件,传统文脉的关系,特别是张謇的贡献,结合主要代表人物的生活道路、艺术道路、艺术特点,从这里面来概括、提炼,就更加有南通的独特性了。比方说,上海也可以说是江海文化,南京也具有包容性,南通和它们的区别何在?渔民文化的坚韧性、灵动性、百折不回,是否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当然地域特性的反映是复杂的,有些人很内歛,有些人很张扬。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南通美术有一个突出的东西,就是大气,整体上给人印象,跟吴文化讲究文秀气区别明显。南通多讲究大的气势,追求雄壮的气势。任何好作品都应当是刚柔并济,但并非一半对一半,南通是以阳刚之美为主的刚柔并济,吴门是以阴柔之美为主的刚柔并济。南通美术有一种江海气息,大江东去,面朝大海,波涛汹涌。审美理想、审美取向,艺术风格,往往是自觉不自觉的,有意无意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文气与大气并不对立,文气不等于小气,南通的大气是结合着文气的。另外,很多南通画家追求艺术个性,这反映出开拓进取精神。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一点新东西,就是贡献。研究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以新的视点来书写南通美术史。总结历史,启示当今,面向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摘自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文集》(第一辑)附录《著名美术家谈“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根据2015年10月11日采访录音整理,由本人审阅。采访者:陈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