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最新消息
  • 师资队伍
  • 学术研究
  • 招生就业
  • 教育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创作展演
  • 下载专区
工业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师资队伍
2020-06-25








吴国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高级访问学者,教授。研究方向:产品开发设计及商业运作。近年主持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苏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江苏省2013年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各一项;出版有专著《感悟美学——设计师的美学视野》,“十一五”全国高校设计专业精品教材《构成艺术》;在《中国装饰》、《远程教育杂志》、《教育探索》等CSSCI和北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余篇,其它学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铜奖”、“优秀奖”、“论文奖”。曾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1-4届)理事、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特聘设计师;宁夏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宁夏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设计顾问;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总经理顾问;国营银川商业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法人)总经理。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guoqiangw@126.com





徐燕,1978年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协会会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会员,南通市设计师协会理事。近年来在《装饰》和《艺术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16篇论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多篇论文观点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旅游城市品牌的设计策略研究》;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2项,主要参与并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4项,主持并完成校级研究课题4项;设计作品曾获国家级奖项,指导学生30多项设计作品获奖国家级、省市级设计大赛奖项。申请国家外观专利1项。研究方向: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品牌设计与理论研究。教授课程: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设计。

电话:0513-85015693 邮箱: 17888148@qq.com




沈雯晔,1977年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工业设计系主任,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理事,南通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物化创新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设计实践。教授课程主要有产品设计表现、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工业设计方法学、公共设施设计等。近年来完成《高性能光伏组件智能运维机器人研制》、《轻型健身产品开发》等企业横向课题3项,主持并完成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并完成7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江南大学学报》、《包装工程》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获奖两项,四件设计作品获省级奖项,并多次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工业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项,本人亦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和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两次获得市级、校级文明教工称号。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shen.wy@ntu.edu.cn





陆泉,1980年生,先后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副教授,南通市设计师协会秘书长,台湾玄奘大学设计学院高访学者,视觉中国特约评论员。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及理论。先后在国内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省级、市厅级项目十二项,获得过文化部文化产业促进奖、全国白酒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季军、全国D90工业设计大赛特等奖、澳门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等诸多专业大奖。指导学生获得上海旅游纪念品大赛一等奖、南通青年设计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等国家级、省市级设计竞赛奖项近百人次。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lu.q@ntu.edu.cn




梅梅,1982年生,射阳人,硕士,副教授,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南通青年创客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创响江苏”创业指导专家团专家,主要从事设计创新及创客实践研究。入选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人才工程”培养工程,2015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研修。发表论文8篇(其中CSSCI收录4篇、北大核心收录1篇);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省级、市厅级和校级课题。将学科竞赛引入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大赛中获得含一、二、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奖项,多次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面向南通市创客开展二十余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客工作坊,受聘于南通多个高校及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mei.m@ntu.edu.cn



杜微,1981年生,陕西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南通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南通市设计师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侨联委员,南通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积累了大量产学研项目合作经验,与服务单位联合申请了省部级产学研项目多项,承担了关键技术攻关工作。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设计思维、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在《中国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weidu@126.com









魏晓,1981年3月生,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斯特罗冈诺夫工艺美术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工业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中俄装饰雕塑艺术比较研究、中国传统雕塑造型语言现代转化研究。教授课程:《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在俄罗斯联邦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下属期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116132251@qq.com







万丽芳,1981生,北京交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士,北京理工大学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硕士,日本高知工科大学视觉感性统合重点实验室基础工学博士。研究方向:颜色视觉研究、颜色心理学、颜色设计、颜色视觉、颜色搭配、流行色知识科普、颜色应用科学研究。

项目研究:①京东方中央研究院, RGB LED显示,863项目,RGB三基色LED照明配光配色设计(2007~2009)。画质优化评价,色彩校正(2009)。LED光学照明模拟(2010)。多媒体网络智能TV产品开发管理(2012,2013)。②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与鹿儿岛大学合作项目,四基色投影仪系统,颜色标定,模拟颜色视觉心理学实验(2016~2018)。 ③日本高知工科大学,颜色恒常性。主要研究不同光照下,运动物体和注意力对颜色视觉恒常性的影响,及颜色的色适应研究(2016~2018)。参与服装建筑类色彩心理学研究实验。参与色彩和语言文字的通感实验(2018)。④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实验,冥想提升专注力的实验设计研究和AR虚拟显示模拟深度实验(2017~2018)。⑤上海影创科技全息AR/VR虚拟现实眼镜头盔显示光学色彩设计。夜间户外广告的胶片电影机投影项目.(2019)。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lifangwan@126.com











陆建华,1978年生,江苏南通人。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工业设计系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产品设计、设计材料工艺、设计造型表现等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设计方法理论的实践应用。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多项设计成果商用及在售。近年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大赛获奖多项,指导学生参加校挑战杯决赛获三等奖2项,指导的毕业设计多次获校优秀毕业设计奖。另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各类专业设计大赛获得多项奖项。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lu.jh@ntu.edu.cn





张磊,198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教学及研究。近年来主要承担人机工程学、产品开发设计、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先后参与并完成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篇。近年来指导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数十项,本人亦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联系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zhanglei119117@126.com






李洋,1992年生,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本硕均就读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曾在阿里巴巴国际用户体验设计中心担任体验设计师,负责面向海外用户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业设计系2019年新进专业教师,主要教授产品交互设计、设计概论等课程,进校后指导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liyang27@ntu.edu.cn




陈厚军,1977年7月生,江苏东台人,政治面貌:民进会员。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曲面数字化设计--加工--测量一体化理论与技术。教授课程:设计图学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1]H. Chen*, X. Zhang, X. Cai, et al., Computerized design, generation and simulation of meshing and contact of hyperboloidal-type normal circular-arc gear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6,96:127-145.[2] H. Chen*, Z. Ju, C. Qu, et al., Error-sensitivity analysis of hourglass worm gearing with spherical meshing element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3, 70:91-105.[3] H. Chen*, X. Zhang, J. Wang,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real tooth surface of novel toroidal worm by the forming method,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2, 4(17): 3119-3124.[4] H. Chen*, Z. Duan, J. Liu, et al., Research on basic principle of moulding-surface conjugati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8,43:791-811. [5] H. Chen*, Z. Duan, H. Wu, et al., Study on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normalcircular-arc gea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6,41(12): 1424–1442.

电话:15862741277 邮箱: mrchj365@ntu.edu.cn




张华丽,1977年8月生,籍贯:吉林省长春市,政治面貌:九三学社。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职务:副教授。研究方向:超精密磨削技术、微流控技术。教授课程:工程材料、材料成形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加工自动。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Measurements on grinding wheels for investigating a-Fe2O3 in precision electrolytic in-process dressing grinding.2018,Vol.10(3)1–6.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CI)

2、Investigationof alpha-Fe2O3 in Oxide Film of Electrolytic In-process Dressing Wheel and ItsEffect on Polishing.2018,381IOP Conf.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3、Studyof a-Fe2O3 formation and its measurement in oxide films of wheel surfaceduring ELID grinding process.2017,31:25-34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SCI)

4、Forming Mechanism of α-Fe2O3 in the Oxide Films on Iron-Bonded Diamond Wheel Surface by ELID Grinding.2017,723:434-438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EI)

5、Modelinganalysis of temperatures at points in oxide film of grindingwheels.2017,170:20-25IOP Conf.(EI)

6、Mechanical behavior of iron-bondedgrinding wheel after ELID electrolysis procedure bynanoindentation.2017 IOP Conf.(EI)

7、应用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进展.2016,14:446-452.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核心)

8、应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光流控技术.2015,13:148-153.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核心)

9、Recent advancements in optofluidics-based single cell analysis: optical on-chip cellularmanipulation, treatment, and property detection2014,14:1230-1245Lab on aChip(SCI)

10、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reep resistance of Mg-(8%-12%) Zn-(2%-6%) Alalloys.2013,23:896-903.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SCI)

11、单晶硅表面STM成像理论模型与实验分析.2012,12:781-785.微纳电子技术(核心)

12、Studyon dynamic minimum thickness of cut by nanoscratch testing.2011,291-294:1729-1732.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EI)

13、Modelingof Thickness of the oxide film in ELID grinding.2010,135:376-381.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EI)

14、ReResearchon minimum mechanism of roughness of ELID grinding.2010,135:441-446.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EI)

15、Minimumthickness of cut in nanomachining using Atomic ForceMicroscopy.2010,1276-1279.ICEEE2010(EI)

16、ReResearch on Oxide Film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ELID Grinding Wheel Surface byNanoindentation.2010,1737-1741.ICEEE2010(EI)

17、GrGrindingforce model of single abrasive grain based on variable frictioncoefficient. 2010ISMCME(EI)

18、ReResearchon Nano-scale Material Removal Process Using Atomic ForceMicroscopy.2008,359-360:269-273.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EI)

19、EfEffects on the chip formation of nanomachined surface usingatomic force microscopy.2008, vol 6,2 108-113.纳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EI)

20、ReResearch on nano-scale material removal process using Atomic ForceMicroscopy.2007,269-273.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EI)

21、STSTM针尖-样品相互作用实验研究.2007,43,4.航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核心)

22、EEExperimentalstudy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carbon nanotubes.2007 of MicroNanoChina2007(EI)

23、Research on ELID Grinding of Nano-Cemented CarbideTool.2007,Vol.329 (2007) pp 105-110. Key EngineeringMaterials (SCI)

24、ExperimentalResearch on ELID Grinding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of Nano Cemented Carbide Cutters.

2005,291-292 (2005) pp115-120.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

25、基于NanoIndenter的纳米刻划性能试验研究.2006,3.机械与电子(核心)

电话:15052470108 邮箱: hualiz@ntu.edu.cn




顾卫江,1977年11月生,江苏通州人,政治面貌:党员。毕业院校: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教授课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VB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与测试教程》2、《VB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选讲》。在研项目:大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电话:0513-85015931 邮箱: guweijiang@ntu.edu.cn





余隋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工业设计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南通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蒋氏基金工业设计培训中心(cfidtc)副主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2012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项目十余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优秀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4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4部。

近年来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涉及航天(承担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九号等国家载人航天领域重大工程的工业设计任务)、航海(承担了某型号载人深潜器的舱内布局和人机设计任务)、航空(某型号战斗机驾驶舱人机工效分析以及大型运输机工装平台的工业设计任务)、交通工具及机械装备工业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并先后主持完成了工信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办法”、“国家工业设计师技术资格认定办法”等政策研究课题。




吴琼,工学博士,教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产品系统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文化、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出版2部专著,发表46篇论文,主持(完成)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专利24项。主要奖项: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王瑾,盐城卡洛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设计总监;上海贤信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兼职教师。主持过众多创新设计项目的研发工作,至今已获得包含德国Reddot红点、德国IF、日本G-mark、美国IDEA、中国红星奖、红棉奖、江苏省紫金奖等三十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长期致力于企业竞争力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并长期推动青年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公益活动,协助众多企业进行创新力及品牌提升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及政策制定及相关的咨询服务,并参与了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平台的建设工作。任中国创客教育联盟创客导师、众多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并受邀担任数所高校的创业导师,推动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




宋文好,1986年8月生,党员,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工艺美术师,目前为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工业设计系兼职教师。

电话:15152886819 邮箱: 756256398@qq.com




  • 下载区
  • 美术系
  • 音乐系
  • 艺术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
  • 吴耀华中国画
  • 徐卫中国画

© 版权所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