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教研室:

徐永战,出生年月:1976年11月;籍贯:河南省太康县;政治面貌:民建会员。毕业院校:江南大学,博士。副教授,建筑系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历史
教授课程: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徐永战,过伟敏.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0-25 CSSCI
(2)徐永战,过伟敏,郁献军.我国高校大门景观审美特征的近现代流变及反思研究[J].江苏高教2019(7):106-109 CSSCI
在研项目:横向课题:骑岸古镇研究,南通市历史建筑研究
联系电话:13921601617
黄岚,出生年月:1966年9月,籍贯:湖北省武汉市,政治面貌:群众。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学位学历:学士,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江苏省及南通市评标专家。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设计
曾多次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并获奖,包括国家级创新实践课题1项,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江苏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南通市紫金杯银奖等。被评为南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南通大学第三届师德标兵,南通大学先进就业个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管理者,南通大学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老师,建筑工程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建筑工程学院先进工作者等。
联系电话:13914390108
Email:1027547041@qq.com
黄泽, 1978年1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毕业于扬州大学。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与环境设计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建筑评析、建筑节能、毕业设计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承担课题:
(1)南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课题
南通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研究
南通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现状调查
(2)南通市自然科学研究课题 南通民间艺术调查
(3)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012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
建筑工业化构配件模数协调体系研究
(4)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设计课程群建设
思维导图在高校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以课题为中心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5)主持并完成南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南通市通州区民宿的乡村性策略研究》
发表论文:
(1)黄泽. 南通市濠南路南侧建筑色彩景观控制与改造[J].江苏建筑.2012(12)
(2)黄泽. 南通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规划与实践[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2)
(3)黄泽. 基于PCa技术下工业化住宅的设计手法研究 [J].江苏建筑.2015(8)
(4)黄泽. 思维导图在高校建筑构造课程中的应用[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5)黄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开发思路[J].艺术科技.2021(5)
(6)黄泽. 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发展与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21(9)
教材建设:《房屋建筑学》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号:9787301248072,2014年9月出版
发明专利:一种窗台的防水建筑构造,2018年11月
联系电话:13815217037
Email:huangze126@126.com
杨科,出生年月:1980年03月,籍贯:陕西省西安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青岛理工大学,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职务: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上海大学设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先后就职于两所规划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和规划师工程系列职称;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6项;多次荣获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设计理论及其实践、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原理、近现代建筑史、中国民居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江苏南通近代历史建筑艺术研究》 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基金项目,主持
(2)《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南通大学教务处,主持
(3)《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工业化建筑构配件模数协调应用研究》 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主要参与者
(4)《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设计探索系列研究之一:多专业协同设计的目的及工作方法》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9卷第2期394-397 2013第一作者
(5)《基于BIM的碰撞检查在协同设计中的研究》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第5卷第4期71-75 2013省级 第一作者
(6)《基于BIM的MEP设计技术》 施工技术第43卷第3期88-90 2014核心 第一作者
(7)《基于BIM的建筑多专业协同设计流程探析与实践》 江苏建筑2017第5期 1-4省级第一作者
(8)《祈通中西之南通近代建筑发展探析》 江苏建筑2015第5期 23-26省级 第一作者
联系电话:051385012656
Email:yangkcom@ntu.edu.cn
刘学,出生年月:1983年12月,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南京大学,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商业地理、信息地理学与智慧城市
教授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5,6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XueLiu. Spatiotemporal Fragment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Land Use: A Case Studyfrom China [J]. Sustainability 2017, 9(7)(SCI/SSCI)
(2)刘学,甄峰,王波,陈婷婷. 时空制约对南京城市居民网上购物频率的影响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16, 25(5):92-100.(中文核心)
(3)刘学,甄峰,张敏,席广亮. 网上购物对个人出行与城市零售空间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48-54. (中文核心,CSSCI,CSCD)
在研项目:
(1)2015.06-2016.06,《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基于南通智慧城市建设视角(编号:2015CNT013)》,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5CNT013),主持,已结题;
(2)2017.09-2018.11《南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与策略研究——基于北上深三个城市的对比分析(编号:AR2017003-1)》,南通市科技局,主持,已结题;
(3)2018.07,《大数据时代基于流动视角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破碎化研究(编号:18KJD560003)》,江苏省教育厅,主持,在研
联系电话:051385012656
Email:liuxue1222@ntu.edu.cn
范占军,出生年月:1973年06月,籍贯:河南平顶山,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教学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场地设计、建筑数字技术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市厅级项目5项;
(2)作为副主编编著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3)实用新型授权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4)指导学生获奖
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2项
江苏省青绘乡村大赛银奖1项
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项
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大赛一等奖1项
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大赛江苏省特等奖1项
江苏省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紫金奖1项,同时获得江苏省优秀作品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
联系电话:13615212200
Email:vonfff@qq.com
陈婷婷,出生年月:1983年09月,籍贯:江苏宿迁,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南京工业大学,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职务:建筑学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景观设计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中外园林史、室内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等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多孔建筑(蜂窝建筑)的仿生设计策略研究》指导教师,2014年
(2)南通大学课程资源项目《房屋建筑学》微课,2017年
(3)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南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与策略研究——基于北上深三个城市的对比分析》,主要参与者,2018年
(4)南通大学校级自然科学研究《南通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创作与表达研究》,主持人,2013年
(5)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课题为中心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主持人,2014年
发表论文:
陈婷婷. 改革开放后住宅设计思想的发展对住宅建筑创作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3(5)
陈婷婷. 和谐社会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初探[J].江苏建筑.2013(4)
陈婷婷,倪鑫霞. 南通现代建筑屋顶形式的地域性表达与分析[J].四川建筑.2017(3)
陈婷婷,倪鑫霞. 以建筑符号学为基础的南通建筑地域性探析[J].江苏建筑.2017(2)
陈婷婷. 关注“整、零关系”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J].江苏建筑.2016(5)
联系电话:051385012656
Email:huahuo0916@163.com
中澳合作教研室:
郭璁,生于1970年,江苏如皋人。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岗位,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博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为博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南通市规划设计院,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参与及主持的多项规划设计项目如《南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南通市濠河风景旅游名胜区规划》和《濠东路生态绿地详细规划设计》等获国家和省级勘察设计奖项。现为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专职教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环境心理学教学及国际合作办学教学与研究,景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等横向设计项目实践经验丰富。
邵耀辉,出生年月:1970年08月,籍贯:湖北武汉,政治面貌:致公党员。毕业院校:柏林理工大学,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职务:副教授。
研究方向:城市建筑景观历史与理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城市更新、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美术史、美术教育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5、6,外国建筑史,建筑评析,城市规划原理,毕业设计等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Shao, Yaohui. Der grüne Beitrag zum Gesamtkunstwerk Nantong:Zhang Jian und die Anf?nge der modernen Landschaftsgestaltung in China (近代南通:张謇的绿色文化遗产——张謇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之景观规划).Berlin: Universit?tsverlag der TU Berlin柏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08,ISBN978-3-7983-2455-8
(2)邵耀辉.以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工业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张謇与近代南通整体保护.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016.05
(3)Shao,Yaohui; Kuechler, Johannes. Zhang Jian and Nantong: Preserving a TraditionInspired,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as a Total Work of Art(Gesamtkunstwerk).Congreso ⅩⅦ TICCIH-Chile 2018 (Industrial Heritage:Understanding the Past, Making the Future Sustainable) 2018.09
4、Shao,Yaohui; Kuechler, Johannes. Vom Volkspark zur Stadtlandschaft:EinJahrhundert modernes Stadtgrün in China. Stadt+Grün, 2017.02
在研项目:
(1)国家社科面上项目“我国工业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保护协同机制及模式研究”
(2)南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工业遗产研究”
(3)南通市社科联“大城市文化重大研究项目”
联系电话:13962915158
Email:1114673117@qq.com
姜妍,出生年月:1982年03月,籍贯:江苏南通,政治面貌:九三学社。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学位学历:硕士,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职务:建筑系副主任,中外合作办学负责人,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建筑工程环保项目评标专家,LEED 认证专家。
研究方向:传统城市生态保护,绿色建筑,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研究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3/4,生态建筑概论,建筑模型
研修经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研修班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问学者
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1)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外墙低能耗耦合装配式改造方法研究,城市节能
(2)老旧小区住宅外墙低能耗改造策略研究及模拟分析——以南通市为例,建筑技术
(3)基于设计中多维能力培养的《建筑模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华中建筑
(4)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施工技术
(5)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的再生研究——以南通寺街—西南营街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6)基于城市形态中分形特征的生态城市研究,城市建筑,
(7)历史街区民居生态化保护策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
(8)点的建构与技术表现,世界建筑
主持及参与项目:
(1)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2)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3)南通大学校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4)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5)南通大学横向课题
指导竞赛:
(1)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2)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3)江苏省第三届、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4)华灿杯省赛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5)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绿色组二等奖、深绿组三等奖.
(6)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模型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省级二类).
(7)第二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优秀奖
专利授权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30余件
联系电话:0513-85015692
Email:yolanda_jiang@ntu.edu.cn
刘聪,民族:汉,籍贯:江苏宿迁,出生年月:1986年11月2日,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科博士。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绿色建筑、建筑材料
教授课程:专业外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070492,酶对速生木材和秸秆微/纳纤丝的分离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调控研究,2011/01—2013/12,30万,已结题,参与
2.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2017ZD220,基于绿色建筑的能效测评技术体系及推进机制研究,2017.10-2019.9,0万,已结题,主持
3.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2017ZD260,建筑物健康监测智能化系统及管理平台研究,2017.10-2019.9,0万,已结题,参与
专利授权
1. 建筑用减震装置 ZL2015 1 0686341.3
2. 新型玻纤复合结构的建筑材料、生产装置及生产办法 ZL 2015 1 0618684.6
代表性论著
1.刘聪,朱娴,单玥,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自然通风的运用及软件模拟,SCD,艺术科技,2021,14:143-145.
2.刘聪,单玥,朱娴,改善热环境的公共建筑形态设计优化,SCD, 艺术科技,2021,15:140-141.
3.Cong Liu, Jinxiang Zhao, Xu Zhang, Guanyun Wei, Wenjin Hao, Xin Wang, Chao Yang, Yunwei Shi, Dong Liu,Biomass-derived cellulose nanoparticles display considerable neurotoxicity in zebrafifish, SC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2020, 165:1783–1792.
4.Cong Liu, Siqun Wang, Yang Zhang, Effects of cellulose nanofifibrils on the cure kinetics of the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 SCI, Mater. Res. Express, 2020, 7:1-7.
5.Cong Liu, Zhangjianing Cheng, Siqun Wang, Yang Yhang, Omid Hosseinaei, Effects of 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on the micro-creep properties of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 SCI,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2018, 5(12): 1-7.
6.Zhang Yang, Liu Cong, Wang Siqun, Wu Yan, Meng Yujie, Cui Juqing, Zhou Zhaobing, Ma Libo, The influence of nanocellulose and silicon dioxid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ll wall with relation to the bond interface between wood and urea-formaldehyde resin, SCI,Wood and Fiber Science, 2015, 47(3): 249-257.
7. Cong Liu, Siqun Wang, Yang Zhang, Yujie Meng, Omid Hosseinaei,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phase in cellulose nanofiber-reinforced PF bondlines, SCI, Bioresource, 2014,9(3):5529-5541.
联系电话:13615218307
电子邮件:spriteno1@126.com
周姝天,出生年月:1992年9月,籍贯:江苏南通,政治面貌:群众。毕业院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南京大学(博),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职务:中澳合作教研室主任。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2,景观设计,城市设计
研究方向:空间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开发。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周姝天,翟国方,吴天等.全过程城市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综合评估,[J].上海城市规划,2021,161(6):99-105(SCD,中文核心,科技核心)
Zhou S , Zhai G , Lu Y , et al. Urban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by Integrating Direct Economic Loss and Loss of Statistical Life An Empirical Study in Xiame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21).
Zhou S , Zhai G , Lu Y ,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ega-projec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Nantong's metro projec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2019(3):239980831989458.
周姝天,翟国方,施益军,鲁钰雯.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灾害学,2020,35( 4) : 180-186.(CSCD,中文核心)
Zhou,S.; Zhai, G.; Shi, Y. What Drives the Rise of Metro Development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Nantong. Sustainability,2018, 10, 2931. doi: 10.3390/su10082931.(SCI/SSCI)
周姝天,翟国方,施益军.英国空间规划的指标监测框架与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8,05:126-131;(CSSCI,中文核心)
周姝天,翟国方,施益军.英国最新空间规划体系解读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8,08:69-76.(CSSCI,中文核心)
周姝天,翟国方,施益军.英国空间规划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7,04:82-89;(CSSCI,中文核心)
科研项目:
主持: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35420632119,城市灾害风险综合评价与防灾减灾策略研究,8万元,2020/11-2023/10。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智库研究课题,06200006046,长江流域洪涝安全格局构建研究,2万元,2021/01-2022/12。
主要参与:
浙江省规划办,浙江省社科基金,20NDQN300YB,中国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效应研究,3万,2019/09-2022/09。
江苏省科技厅,浙江省自科基金,LQ20D010002,多灾害风险背景下的城市系统韧性能力评估与韧性机制探讨,9万,2020/01-2022.12。
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自科基金青年项目,BK20200762,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应急避难场所多尺度规划方法研究;24万,2020/07-2023/06。
江苏省规划办,江苏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一般项目,21ZKB009,共抓大保护背景下江苏沿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策略研究,2021/04启动。
联系电话:15950581988
Email: shutian_zhou@ntu.edu.cn
刘羽虹,出生年月:1993年3月,籍贯:江苏江阴,政治面貌:群众。毕业院校:关西大学,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讲师,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本民俗建筑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中日建筑史,民俗建筑,文化遗产。
教授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文化等
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及著作):
劉羽虹・藤田勝也 貴族日記にみえる平安・鎌倉時代貴族住宅の末尾後「亭」について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Vol.86No.7832021.5
劉羽虹 平安・鎌倉時代貴族住宅の末尾語「亭」についてー日中における「亭」「第」の比較を通して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vol.86No.7792021.1
劉羽虹 平安・鎌倉時代貴族住宅の末尾語「殿」の意味変化についてー日中における建築用語の比較と変遷に関する研究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vol.84No.7652019.11
联系电话:13301531926
Email:liu_yh1993@163.com
包华,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历及学术经历: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矿山建设专业,获工学士学位。2008年3月获东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1996年获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资格证,主持完成多项省市重点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住建部、交通部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南通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项。
研究领域: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建造技术;
教授课程:建筑防灾
代表性论文:
[1] 包华,洪俊青.罕遇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损伤的简化分析,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 包华,邓亚光. 微型桩芯搅拌桩破坏模式与承载力设计研究,建筑科学,2011.11
[3] 包华,洪俊青.迈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分析,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12
[4]包华,邓亚光,张慧. 微型桩芯搅拌桩工程实践与工作机理研究,建筑结构,2012.04
[5]洪俊青,包华.近断层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工业建筑,2011.06
[6]洪俊青,包华.静力弹塑性方法在隔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09
[7]包华,陈明,姜舒.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8]周清,包华,於昌荣,刘云平.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
[9] 徐永战,包华,刘云平.系统观点指导下的古建筑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建筑史学年会论文集
蒋泉,1974年11月出生,199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力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固体力学和计算力学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力学学会秘书长。
教授课程:建筑力学、建筑物理
研究方向:非线性动力系统与噪声控制、数理力学的混合边界值问题、智能材料本构和破坏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南通市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徐小丽,1981年生,江苏如皋人。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系,并被保送该校固体力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8年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应用数学专业硕导。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
研究方向:岩石力学、损伤理论以及应用
教授课程:建筑力学
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热力耦合条件下岩石损伤本构理论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2013-2015)(主持)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热力耦合条件下岩石脆延性转化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2013-2016)(主持)
(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脆塑性转换机制研究》(2009-2011)(主持)
(4)江苏省科技厅《应用表面纳米化技术提高医用β型钛合金疲劳特性的研究》(2016-2019)(主要参与)
(5)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植入物表面混合纳米化后的耐腐耐磨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2013-2015)(主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