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上午,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论文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上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大学韩刚教授作客我院“子美大讲堂”,在学院美术馆作题为《“气韵”义疏——中国艺术精神抟成漫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朝霞教授主持,学术办公室主任闵靖阳教授,研究生办公室主任於玲玲副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维副教授,高源、黄克、邬小伟、吴玲玲、王国仕、鲁大为副教授,青年博士魏晓、任念辰等6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韩刚教授分别从文字和图像两种路径切入,在对“谢赫怎么想?”、“气韵何来?”“六法者何?”的追问中,以时间为轴,引经据典,拷问举证,如考证“气”“韵”分别是何时出现,何时合并为一个词“气韵”,又何时把“气”“韵”两字分开,带领大家寻根问源,对“气韵”进行了深入解读。韩刚教授认为“气”是出自中国文化,“韵”为西方传入。他提出:“谢赫处在一个儒、释、道高度融合汇通的时代,‘气韵’理论之来源当从儒、释、道等各方面加以厘定,它是中西方两种文化互渗碰撞的结果。”同时,韩刚教授通过对“气”、“韵”的出处、概念以及“韵”之四种意蕴:声音之和、人伦鉴赏之和、文艺品评之和、本原全美等理论的论证,将“气韵”定义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陆探微)”。

为了说明“气韵”的演进规律,韩刚教授又用图片加以佐证,他分别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书法等典型艺术作品进行了“气韵”分析。 通过直观展示、交叉对比和专业评论,使大家在近距离感受“气韵”之美的同时,学到了如何进行图像分析。
最后,韩刚教授通过总结“气韵”天成,非师可传;“气韵”习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结论回归并解答了“气韵何来”的问题。整个讲座从发问,到论证,再到得出结论,思路缜密,设计精心。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韩刚教授就在场师生关心的艺术评论热点问题予以解答,并对青年教师以何种心态,何种状态开展科研工作提出忠告。 韩刚教授缜密严谨的考据研究方法,传授给全院师生的不仅仅是“气韵”义疏的重要学术成果,更是他砥志研思的科研品质,诚恳治学的学术态度和深稽博考的学术精神。
韩刚(1971— ),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大学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论,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回归原境,致力于拓展、深化乾嘉考证之法。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晋唐艺术观念变迁研究》(18B010),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和谐之道——隋唐以前梵汉艺术精神之融合与会通》(12YJA760018)等项目;现已出版《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谢赫“六法”义证》《迈往凌云——米芾书画考论》《书画同源:张大千》《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卷轴画·宋》《气韵——隋唐以前汉梵艺术精神之会通与融合》等学术专著;在国内美术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次。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年),教育部学位论文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上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