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最新消息
  • 师资队伍
  • 学术研究
  • 招生就业
  • 教育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创作展演
  • 下载专区
新闻动态 |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8) | 参展艺术家:沈行工
2019-10-21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

学术主持:

尚辉

策展人:

谢海

展览时间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 / 2019.12.2--12.8

江苏省美术馆 / 2019.12.13--12.20

南通博物苑 / 2020.1.03--1.20

参展艺术家



沈行工


194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71年至1978年在南通市文化局工作。

1981年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油画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中华意蕴——中国油画国际巡展;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等重要展览。2013年及2014年分别在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沈行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创造的富有诗意、讲究意象表现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

最初让美术界注意沈行工这个名字的,是这位艺术家在80年代初创作的《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渡口细雨》、《四月江南》等几幅描写江南乡镇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画作品。……那是改革开放大潮初期,作者有感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气象,真诚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赞颂之情。虽然这些作品远远没有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艺术理想和抱负,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写实的表现力。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而不是如实地描绘和还原生活的真实。

近几年来,沈行工进一步深入追求艺术语言的精炼与丰富,不论是写江南景致,还是画欧洲风光,画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在平中求奇,色彩更为大胆,薄敷、重彩灵活运用,更注重在整体气势中讲究层次的丰富和色调的微妙变化。他采用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强化意境的表达,不少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显示出大家风范。读他近期的作品,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他对当今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意象油画”有明确的态度。他从民族传统绘画中吸收营养,但不是简单地把国画的造型用于油画创作,而是着眼于领会其写意精神,即在保持油画艺术特质的情况下,强化其意象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弱化或放弃块面造型,没有使油画技巧纤细化,而是在块面中穿挿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线,赋予更强烈的艺术意味和由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的情趣,从而大大增强了绘画语言的感情因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耐人寻味。

沈行工受惠于江南这块土地滋养出来的艺术感悟,在他的油画中流淌着江南的湿润、清丽,他同时扩大视野, 开阔胸襟,广泛运用各方面的艺术资源,培育真情至性,创建了超越江南地域、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风格。他的艺术创造尤其得益于民族传统写意性绘画和欧洲表现性绘画的熏陶与启发,得益于他对艺术规律与创造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得益于他对人生的感悟。

沈行工,一位不断在行进中的硕果累累的杰出艺术家!

——摘自邵大箴《如歌的行板——沈行工的诗意油画》


山林春雪 152cm×168cm 布面油画 2010年

沈行工长期从事教学,致力于艺术法则的钻研,惯于沉潜和积淀。于是他的作品总能举重若轻,顺着自己的天性进取不停。其早年情节性绘画胜在构思缜密、结构严整,在摆脱了情节的拘绊以后,也不再拘泥于自然形态的约束,开始营造起自己理想的审美空间。在他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静物系列中,我们所看到的已不是一组“物”的形体的简单的组合了,这是一组由鲜丽而多变的色块所构建而成的图像,稳健而沉雄,浓艳而质朴,突现出一片具有鲜明的个人品格特征的艺术世界。

进入了新世纪,沈行工又以新作举步向前。在《蓝色的江南风景》中,笔迹若从形体中游离,色层相互渗透,线条游动,率意而为,一种意态从容的东方意蕴,似欲化解西方的严谨,表达的境界已从视觉转入内心。

——摘自苏天赐《沈行工画集·序》


锦绣家园 152cm×168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沈先生的艺术探索之所以很有价值,我觉得就在于他把西方油画这种载体、形式与中国的自身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真正在寻找、感受和表达的过程中,自觉地关注这种文化中心,画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意境的油画风景。特别是在勾勒江南景色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油画作品中的平原如何做到又开阔又清静,有大的视野,又有非常抒情的视角,许多油画艺术表达上的难题,在沈先生长期的探索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摘自范迪安《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山村涼夏 152cm×168cm 布面油画 2016年

沈行工的江南风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色彩语言上对于中国沈行工的江南风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色彩语言上对于中国诗性文化的表达与创造。一方面,他深悟并及其自然地运用了中国艺术的创作方式,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形象再现,而是综合、提炼对某时某地的印象与感悟,用意象来纯化他对于诗意江南的色彩表达。他的江南风景看上去很写实,实际上,从来都不是对某一固定视角与场景的实写,而是经过心灵整合的意象图式。比如,他的这些风景大多虚前实中,让视觉中心停留在画面三分之二处,为制造这样的视觉中心,他往往把几处的实景拆散,重新组合为他预设的图式,由此所形成的画面虚实关系,虽每幅作品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是趋向上下“虚”、中间“实”的模式。而“虚”与“实”的对比互映,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创作方法。

毫无疑问,沈行工的江南风景显示了当代中国油画在油画语言上对于本土文化性的探索。在他之前,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这样深入细微地表现阴天江南的色彩,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这样自如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出江南的意蕴和情调,甚至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够在油画色彩语言和画面境界上表现出如此浓厚的书卷气。和中国文人画家一样,沈行工非常注重“画外功”的修身和陶练,他不只是画江南的色彩和景致,而是通过江南的色彩和景致传达他的文化情怀与格调。和他给人的儒雅印象一样,他的作品不仅呈现了江南的风景,而且传递了江南细腻委婉、温润典雅的气质与底蕴。因此,他的那些作品,在总体的审美取向上是秀丽、温和、平淡、萧散的,在洒脱而简远的境界中,弥散出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平和的遁世情怀。这种审美取向与人格境界,也无不显示了林风眠、苏天赐对于他的深刻影响。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将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油画色彩语言的探索糅合一体所表达出的中国哲诗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而沈行工在油画语言上的本土文化性的探索,无疑更加明晰了中国油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摘自尚辉《意象江南——从沈行工江南风景看中国油画价值标准的确立》


谷里秋深 126cm×138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对于一个真正意义的画家来说,业已建构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会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得到不断完善和成熟,时间也会不断改变他思考和观察事物的方式,创新思变,调整他的创作观念以契合当代审美情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沈行工油画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更进一步朝写意性、抒情性和意象审美性发展,而作品形态也从叙事性的主题创作更多的转向风景画——尽管形态发生变化,但他所表现的依然是他深深挚爱的江南文化的内涵意蕴。这可以视为他创作语境和审美意境在延续中的开拓,而他也始终处于一种鲜活的、充满激情的动态的创作状态之中。

艺术需要激情,也需要思考。在沈行工长期丰富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在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和良好的创作状态的同时,又始终致力于对艺术创作的理性思考,对艺术语言的不懈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在作品的风格指向上从写实性朝表现性、写意性和审美意象靠拢,建构起契合自己个性的绘画语言风格。……沈行工以自己锲而不舍的艺术创作实践,在写实绘画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寻找到了表现主义的经验语言,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写意绘画和当代视觉艺术经验,使作品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种意态恣肆、意蕴深邃的审美情趣,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江南。沈行工为我们呈现的江南,是一个“他者”心中的江南,却又是通过视觉转换能成为自己心中一个比现实更“真实”也更完美的江南,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江南。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曾将艺术家称为“造境之诗人”,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沈行工就是一位运用油画语言为我们营造江南所特有的和谐、优雅、恬淡、悠静意境的诗人。

——摘自龚云表《一个人的江南——沈行工油画艺术简论》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资料征集

投稿邮箱

nantongdaxue@vip.163.com



  • 下载区
  • 美术系
  • 音乐系
  • 艺术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
  • 吴耀华中国画
  • 徐卫中国画

© 版权所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