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最新消息
  • 师资队伍
  • 学术研究
  • 招生就业
  • 教育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创作展演
  • 下载专区
新闻动态 |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1) | 尚辉:南通美术现象以多维路向和全覆盖性来体现对当代美术的发力
2019-08-28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

学术主持:

尚辉

策展人:

谢海

展览时间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 / 2019.12.2--12.8

江苏省美术馆 / 2019.12.13--12.20

南通博物苑 / 2020.1.03--1.20



近些年来,南通籍画家或南通画家不断闯入人们视线,成为新世纪以来美术界有关地缘美术现象的关注焦点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袁运生、袁运甫和范曾就因其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先觉而成为新时期美术的开路先锋,他们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追求以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这三个不同角度而对其时画坛的思想解放、突破禁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那时起,人们就关注到这“二袁一范”都来自南通,对崛起这三位人物的南通给予很大的期待。

此后,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从近现代到当代来自于南通的画家对于画坛的深刻影响。譬如,曾作为齐白石变法引路人的陈师曾与南通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此后竟有王个簃、高冠华和赵丹等,而贯通中西的旅法画家赵无极竟然在南通度过了他的童少年。再譬如,当代除了“二袁一范”,还有油画家黄丕星、费正、沈行工、邬烈炎、方冰山、邢健健、季大纯、吴维佳、金捷等,而书画家则有王冬龄、周京新、丁中一、范扬、徐累、丁杰等,这几乎是个仍在写下去的名单,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书画某个领域成为影响全国的学科带头人了,其艺术成就也可想而知。还譬如,南通本土画家也非死水一潭,七八十年代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子美、丁立松、沈启鹏,继之则有侯德剑、朱建忠、康荣,而当下则有王法、张卫、郑忠、朱建辉等,他们不仅为本地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经常参与省际、全国和国际美术交流与展览,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所提出的问题,都具有当下性,他们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并不输于其他美术重镇。南通在现当代出了这么多大画家、名师,其中还包括南艺两任院长(保彬和刘伟冬),这不能不引起画坛的关注,也不能不引发艺术史学者们给予梳理与研究。

所谓南通美术现象,是指酝酿于新时期之初而爆发于新世纪的、由南通一地向全国集中输送的高端美术人才。如果说南通籍美术家和南通美术家是个在当下正在发生影响的美术集群,那么,这个集群并不以传统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艺术面貌出现,而是以多维路向、全美术领域的覆盖性来体现他们对当代美术的发力。其中,不仅在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连环画、艺术设计、艺术史学这些门类具有人才领先的优势,而且,也涵盖传统与现代、承传与创造、守成与实验等多维艺术价值观。因而,这种美术现象的影响就不会局限于某个派别,或某个美术门类,而是全局性的立体式的,它改写了我们以往有关地区性美术现象的定义。

在一个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输往往以消解地域性为特征;反过来,原先那些中心城市所占有的信息优势也会逐渐失位。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南通美术现象所揭示的是,南通在新时期以来为全国培育与输送的美术人才,是与南通在20世纪后半叶建立的美术教育体制、思想开放程度和拥有的美术信息传输量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南通在当代密集呈现的美术大家与名师远远超出了一个传统地级行政区划所能承受的文化载体,而和一个省会或直辖市拥有的文化体量相当。这一方面体现了南通依江傍海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天然文化杂交土壤对南通美术人才孕育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南通,借助于其开放性的文化信息传输而打破地区局限,为其艺术思想的哺育与美术人才的走向全国与世界铺平了道路。

文 / 尚辉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主编

博士生导师

美术学博士



  • 下载区
  • 美术系
  • 音乐系
  • 艺术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
  • 吴耀华中国画
  • 徐卫中国画

© 版权所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