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期待已久的“传颂绘一挽救失落的民间故事”活动上线啦~~
那些神秘而又稀少的民间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远,但它们依然存留在一些老 人心中,现在我们听了太多西方童话故事,是时候让我们来传颂古老的民间故事了!快快行动起来吧!
民间故事,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对它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而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对于我们的后代们来说,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消逝,现在的孩子们对于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于古代的孟姜女、田螺姑娘乃至,现代的焦裕禄等我们自己民间故事或物的知道却知之甚少。
“毕方鸟”
关于毕方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是树木的守护者。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当有火灾出现时,毕方便会现身,它庞大的翅膀张开,直扑火焰,只需瞬间,它便将火焰吞食干净。在民间传说中,毕方鸟其实是有2只脚和2只翅膀的,只不过它的一只脚和一只翅膀在冥界,所以凡人只能看到它的另ー只脚一只翅膀。每当人间发生火灾时,毕方鸟用它的一只在冥界的脚和翅膀打开冥界之门,把火引到冥界,用冥界的水把大火给浇没。同是毕方鸟也是火神,能给人间带来火种。相传很久以前,大地还没有火,到处冰天雪地,冻死了很多人。一天毕方鸟在野外的山底下发现一位被冻僵的青年,毕方鸟不忍人类被冻死,于是把火种交给他,叮嘱青年一定要把火种带到人间,让火与热传遍大地,从此人间便有了火种,有火的地方,就有毕方的足迹,毕方为人类带来了火也带来了温暖。同时传说皇帝在泰山大战蚩尤同意中原时,他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毕方也在战车旁伺候,那次大战非常激烈,死伤众多,至那次大战后毕方鸟在也没再人类出现过。
“地战”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土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在抗日战争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翝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地雷战。
1940年2月,日军侵入山东省海阳县,很快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据点。日伪军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海阳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起农民自卫团等抗日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狠狠打击敌人。
1943年秋天,赵疃民兵负责人赵同伦从区武委会领来了两颗地雷,他和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个日伪军出来抢粮后,从赵疃西大道回据点,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两颗绊雷,一下炸死13个敌人,民兵们心里乐开了花,都盼望上级多发一些地雷。可是,那时八路军兵工厂的条件很差,地雷生产远不能满足需要。赵守福他们日夜琢磨,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很快研制出一颗“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制成各种拉雷、绊雷、滚雷。
与此同时,其他村庄的民兵,也都学会用地雷打击日军。文山后村于化虎曾到独立营学习埋雷技术,并很快教会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们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去“扫荡”,就在敌军回行村的必经之地一一野虎岭,埋下两颗地雷。敌人从小纪转回来,刚登上野虎岭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日军飞上了天空。敌军官吩咐士兵到赵疃下门板抬尸,刚转到前山坡,又踏响了另一颗地雷,又炸死了3个敌人,其余的敌人急忙逃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来。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到处是地雷,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响。后来,敌人抓来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走在前面开路。民兵们连夜发明出一种“长藤雷”,把引爆索线加长,等群众安全走过再迅速拉火,使地雷专在敌人脚下开花。
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调来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我反扑。于化虎化装成敌兵,携带4颗共100多斤的地雷,趁黑天尾随在敌人队伍后边混进据点,隐蔽起来。待到敌人都睡下了,他熟练而飞快地把4颗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剪开铁丝网,返回村庄。第二天早晨,据点里吹号集合,不大ー会儿4颗地雷接连爆炸,共炸死敌军33人,重伤4人,轻伤多人。
1945年5月,盘踞在青岛的日军纠集了300余兵力重占盆子山区,反复进行“清剿”、“扫荡”。中共海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集中全力配合部部队,积极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反击敌人。5月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瞳。赵同伦、赵守福等预先获取了这一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摆下地雷阵。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碰响了绊雷;转而扑向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使我方大获全胜。在盆子山区人民开展反“扫荡”的105天中,海阳民兵共配合部队埋雷2500多颗,炸死炸伤日伪军200多人。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抗战,为山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包名诗用来形容耿村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东南45公里的耿村,因为那土生土长的民间故事家讲述的故事如河水般流淌,成为了一项“民间奇观”,被专家誉为“华北平原民间艺术一枝花"。随着耿村民间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耿树也因比享誉世界,有了“中国故事等一村”的美誉。据专家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多年的流传历史。“游美丽乡村,听耿村故事"。本次通大艺苑传颂绘实践团为大家带来耿村经典故事“三女婿寿”。
从前,一户人家有三个闺女,都长得如花似玉,相继出嫁。大女婿是州官,二女婿是县官,三女婿是庄稼汉。五月端午这天是老丈人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三个女婿都来拜寿。大女婿坐着轿,二女婿骑马,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好不气派,只有三女婿是挑着寿礼骑驴而来。这三个女婿穿的戴的也不大一样,两姐夫穿的是绫罗绸缎,庄稼汉穿的是粗布短衣,显得非常寒碜,酒席宴上,出诗答对,人家出口成章,自己张目结舌,受些奚落,实在憋气,便有心要报复一下两姐夫。
这年,眼看又该到老丈人家拜寿了,三女婿心里早想好了谱,定要借机羞辱大女婿和二女婿,到了寿期这天,三女婿主动提出要作诗助兴,大女婿说道:“我的笔儿尖又尖,我的砚儿圆又圆,有朝一日升科考,定能中个文状元!"二女婿拍手称好,紧接着说道:“我的箭儿尖又尖,我的弓儿圆又圆,有朝一日升科考,定能中个武状元!"大女婿赶紧说:“好!一起喝酒!"大、二女婿又吃又唱又笑:“妹夫,看你的!”这时三女婿往前一站,说道:“我妻十指尖又尖,我妻肚儿圆又圆,有朝一日来分娩,定生文武双状元!"竟被落了下风,两个姐夫心中自是不快,但却觉得面子不能丢,难度自然要增加,这次的要求是做出来的诗,给予的回答必须是“是”
大女婿歪头想了想,看到了外边的知了,说到"ー个知了四根翅,飞起来翅碰翅,我说他是金蝉变得,你说是不是"。众人听了以后,连忙说是。到了二女婿,二女婿借着外面飞着的蜻蜓,也学着说道"一个蜻蜓四根翅,飞起来翅碰翅,我说他是水虿变得,你说是不是",大伙一听觉得世是这个道理,连忙说是。到了三女婿,他虽没什么文化,但也是提前做了准备的,不急不慢的言语到:“两个帽子四根翅,走起路来翅碰翅,我说他们是来羞辱我的,他们不是人也,是与不是"大伙听了以后沉默不语,另两位女婿也是面红耳赤。只觉得臊的慌,最终无奈也只能同众人一起回答了是、是。
女婿的诗简单明了,但这个简洁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正地位,端正态度,切不可扒高踩低,骄傲自满,更不能欺辱刁难他人、要学会低调做人和平处事,这也是本次故事的精华所在。
“文喜博灌水浮球”
文喜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1]),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农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介休三贤之ー,玄神楼就是当时的遗址之ー。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世人称为贤相。
为纪念《文彦博灌水浮球》这个故事2010年发行的特种邮票。
据史料记载:
“宋文潞公彦博,幼时与群儿击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文彦博自幼天资聪颖,幼年与儿童玩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
文彦博看着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随后他叫几个小明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文彦博幼年树洞灌水取球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祖籍-山西省介休市。这一故事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特別是广大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跳幡神”作为民间“春祈秋报”祭祀中的一项原始酬神活动。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当初的传承人为嵩里普济庙的庙祝。在振兴傩文化的时期,嵩里村发现了明代普济寺遗址的古碑,上面“咚咚社曰枫林渡,旌旗飘扬神鸦舞”的诗句,加倍增强了发掘和保护傩文化的决心。
嵩里的“跳幡神”活动,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田野调查”,当时几位出生于清未的老人汤襄陵、汤海金、汤水贵、汤全禄的口述,“盛于明清时代,中断于洪杨(太平天国)造反,后恢复于清末…”光绪年间,村里的几位放牛娃在普济庙庙基废墟上玩耍,不慎将铜钱掉入石缝,撬开石头寻找铜钱时,意外发现石头下面有个洞穴,洞穴中存放着一只红漆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不少“假脸壳子”(幡神面具)。小孩好奇,拿了ー个就戴在脸上蹦跳嬉戏,不料戴了上去却脱不下来了,后经村里长老为孩子烧香许愿方才取下。人们将箱子抬回村中查看,乃是旧时“跳幡神”的全套道具……此事轰动全村,也惊动了当地的“区总”汤恒年,认为“此事非同小可,是祠山直君显灵”。由于汤恒年既为“区总”,ヌ是当地汤姓宗祠的族长,说话一言九鼎,遂今村上的“浩二公、赤耕公、乐泉公、西任公、大ー房、一四房”等六甲,恢复古制,选派青壮年18人操练古舞。同时,修造普济庙、塑造祠山像、重整幡神旗鼓、组织起会走祀。从此,“真君显圣、走祀阡陌之间,幡神祛邪、舞蹈又流传四方。”清末的“香火会”又兴旺起来了!村民们竞相扮神、跳马,或敲锣打鼓、掮旗打伞,乃至充当出会的杂役和小工都乐出不倦。人们认为,家中有人参与出会走祀,可以得到菩萨保估,能增福延寿、消灾免难。因此,“跳幡神”得以连年流传、岁岁不息。明清以前,苏浙皖边界许多地方均有流传;近代,主要流传于溧阳河口、周城一带的嵩里、西里、乘马圩、下泽、彭家村等地,尤其以嵩里声势最大,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应会者有时多达二、三百人。走祀所到之处,爆竹齐鸣、百姓夹道欢迎…文革期回,“跳幡神”又一次遭厄,村里的老人们效法古人将道具装箱藏匿村外,视为当地的“传家宝”。所以拨乱反正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呼之即出,得以迅速恢复,再兴热潮。
1983年被編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5年参加常州市首届民俗风情旅游节获奖,1998年在江苏电视台“元宵特别节目”中播出,2000年应激在苏州“吴越春秋”主题园开幕式上演出,2002年参加常州市国庆庆典活动,并为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任东权先生专程采访观摩,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正月,代表江苏省参加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比赛并荣获金奖,嵩里跳幡神也成为了常州市首个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项目。
2015年,嵩里跳幡神成为常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
相对于国外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我们也在想为什么就不能有一本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故事书呢,于是“传颂绘一民间故事集”这个项目也就随之出现在我们的学院活动之中。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我们中华文化在民间故事这一块的损失,也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像《白雪公主》、《小红帽》 一样,能传到整个世界,我们自己来做民族文化的传颂者,用绘本的方式,拯救民间失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