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扬琴学会暨詹皖樂和扬琴工作室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正式成立。至此,南通大学又增添了一个弘扬中国民间艺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





自成立南通市扬琴协会的念头萌生以来,各项筹备工作历时一年之久。期间,詹教授走访了国内多家艺术研究所,拜访了业内多位著名艺术家,为协会的成立风雨兼程、义无返顾。成立仪式上,詹教授选择了一句颇为体现自我心境的话语作为横幅,是来自习总书记的嘱咐:“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于是,即便是在协会成立之后,詹教授也毫无半点松懈之意,反倒更觉责任之重。他说,“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很长,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事,理应一直在路上”。

有人说,詹皖教授生来喜爱“折腾”,而他一“折腾”起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折腾”了差不多30年。


最近,南通大学的校园里总是能回响起朗朗上口的百年校歌。作为南通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詹教授为此可没少费功夫。从搜集、研究、论证、排练、录音、录像、制作,通大校歌最终成型的过程可谓步步艰辛,虽历时十余载,但看到百年校园文化蕴于其中熠熠生辉,便心生温暖。通大校园人尽皆知校歌为张謇之子张孝若作词,也不会忘却詹皖教授为其传唱而付出的点点滴滴。


当然,他不无谦虚地认为,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真正践行校歌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关注、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给了他很多前进的动力,南通大学的治学氛围、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更是给了他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他深深地记得,以顾晓松院士、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现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教授为代表的几任校领导和关心爱护其事业成长的同事朋友们,都曾给予其不可多得的鼓励与帮助,让他在“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如鱼得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选择了艺术教育以来,便注定了一路坚持,从选择了艺术传承以来,便注定了一路坚定。詹皖教授用一路的无悔践行新时代的正能量,用一路的感恩致敬青春、致敬艺术,也致敬每一位弘扬传统文化、致力艺术精神的人。


大家都知道彩虹是圆形的,只是往往看到它地上的一半,却忽略了地下的一半;看到它辉煌的一半,却忽略了暗淡的一半!其实正是地下孕育了地上,暗淡成就了辉煌!从2003年的春天到2019年的今天,许许多多的朋友支持我、陪伴我、见证我!今天感恩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