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由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办,艺术学院学生会承办的“青年学习社|读书分享会”在钟秀校区16号楼举办。艺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叶欣欣老师与艺术学院青年学子参加本次活动。三位优秀学生代表依次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感想。
首先,由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付琳为大家介绍此次活动要推荐的好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席介绍说:“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微信图片_20181208142117.jpg](/_upload/article/images/9b/58/07f95b7c4c0ea38d92cb93f48873/e1382f00-ad99-41e6-8873-c1e003cf247f.jpg)
来自视觉传达172的王凯和大家分享感悟“我读的片段是习近平敢想敢做敢担当中的一个小采访。在采访中,被采访的蔡老先生说习近平他跟其他的下乡知青不一样,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就好比说下乡的时候,其他人带的行李都是很大很轻的衣服,就他一个人带的是又小又重的一整箱的书。这是他的感想,就是要从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方面出发,想法思路就跟别人不一样。而敢做这件事情上来说,就应该是他一个小孩子,会千里迢迢的,一直带着这一整箱重的不得了的书,却也没有放弃过这些书,这是他的敢做。而在敢担当的方面,我读的节选部分并没有提到。但是我觉得,身为中国新时代新青年,我们需要这样一颗敢想敢做敢担当的心。”
![微信图片_20181208142124.jpg](/_upload/article/images/9b/58/07f95b7c4c0ea38d92cb93f48873/769737cd-47ed-4c71-8610-4180e67c53fa.jpg)
其次是来自美术师范171的杨美婷分享她的感悟“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微信图片_20181208142135.jpg](/_upload/article/images/9b/58/07f95b7c4c0ea38d92cb93f48873/fb295b30-5b99-42d4-9cd1-df6fa1cbdb9b.jpg)
最后由美术师范171的石颖和大家谈读后心得“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
![微信图片_20181208142200.jpg](/_upload/article/images/9b/58/07f95b7c4c0ea38d92cb93f48873/7caf2501-045d-4395-8401-ed4238a29f13.jpg)
在分享会结束之际,团委副书记叶欣欣老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的精髓并指出读一本好书,就如同遇到一位伟大的老师,举办一次成功的读书交流会将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投入读书热爱读书。使大家要读书,更要读好书,共同营造“以书会友”的书香氛围。
![微信图片_20181208142205.jpg](/_upload/article/images/9b/58/07f95b7c4c0ea38d92cb93f48873/2ecf5fc2-4de0-457e-9d4d-368577278ca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