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下午,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召开。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汪训虎撰写的论文《试谈点状绞缬花纹》入选本次论坛征文,论文集已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论文集入选论文24篇,其中江苏入选数量为2篇。在研讨会上,汪训虎发表了题为《扎染工艺的中国源头和日本流变》的演讲。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中国服饰之美”,来自全国40余家文博、考古、高校、企业等机构的近百位纺织、服饰专家、教授及学者相聚北服,就“历代传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纺织文物实验考古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再设计实践与研究”等研讨会主旨,共同探讨我国古代服饰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创新等相关问题。


会议行程分享
10月20日

汪训虎为到会的各位专家、教授及学者,结合实物讲述了传统绞缬工艺的分类。
10月 21日
来自全国文博、考古、科研机构及高校的15位学者进行了专题演讲,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严勇、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朴文英分别主持。其中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汪训虎发表了题为《扎染工艺的中国源头和日本流变》的演讲。

10月 23日

汪训虎在《中国古代织物研究》的课程中,为2018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展了一次名为《扎染中的设计,设计中的扎染》的课程。民族服饰博物馆及材料科技与工程学院的六位教师,也到场参与了本次课程。
个人简介

汪训虎,湖北十堰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现任教于我校艺术学院,曾获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印染”项目三等奖,2014“金福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曾获得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主持南通市社科联2016年度重点热点难点课题“新常态下南通家纺产业集群升级的思路及对策研究”,2014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创新理念提升南通家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参与教材《传统手工印染实例图解》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