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讲坛
讲座现场
5月23日上午九点,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陈孝信先生为艺术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水墨之变——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问题概述”的精彩讲座。
中国一百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政经动荡、中西文化冲撞的缘故,促使水墨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场讲座截取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1978——2017)来谈水墨之变的时间节点及史实概述,指出水墨之变从重拾笔墨、笔墨分治、泛化的笔墨到笔墨归零或笔墨蜕变的“四步走”,这也是传统笔墨进入了“凤凰涅槃”的“死亡”过程,开始弥散、托生、脱胎换骨。本场讲座的整个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寓言故事、十三个时间节点、四个步骤、四大诉求和十六个字小结。
陈孝信先生的讲座先从“刻舟求剑”、“凤凰涅槃”两则寓言故事讲起,强调中国水墨画艺术对世界的贡献,又谈到目前中国水墨画创作队伍之庞大、水墨画之新。陈先生在接下来近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重点阐述了自1983年至今最重要的十三个时间节点,产生的重要人物、作品、观点、技法、展览、机构等内容,特别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家以及典型艺术作品的分析解读,详尽论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水墨之变。
陈先生提出,纵观40年历程,水墨之变可以分为四步走,而这四步背后则体现了四种各不相同的诉求。第一,“笔墨回归”背后是传统主义的诉求和现实主义诉求,“笔墨分治”与“泛笔墨”并存的第三种诉求,也是现代性的诉求,最重要的例子是“实验水墨”和“水墨实验”,都表达了新一代艺术家的现代性诉求。现代性诉求的核心是:强调艺术家的主体位置,表达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体现一种现代性的精神诉求。从“泛笔墨”推进到“笔墨归零”是第四种——当代性诉求。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一种最新诉求,是对传统观念的彻底颠覆和更新,以及多元、包容、融合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的体现。
陈孝信先生最后用“四分格局、多元共成、涅槃重生、回应世界”这十六个字作为结束寄语。由于当下对水墨的要求、目的、目标、理想不同,分别产生了对水墨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当代性的四大诉求,然而我们自己该何去何从,需要自己作出选择。
不少学子以及学院教师受到讲座启发,踊跃地提出了关于中国画创作和艺术批评鉴赏的诸多问题。陈孝信先生认真地解答了相关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互动,并进一步指出:水墨艺术要反映中国文化个性;要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子去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进步调整,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要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一步步走出来;作品要多听取专家老师的意见和看法后再去调整创作;要站在时代的背景下谈美;要有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努力目标。
从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延续到提问环节,整场活动三个多小时过去了,然而陈先生和师生们依旧热情不减,美术馆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最后,张卫副院长借陈先生的话语勉励同学们,作为艺术家一定要有个性,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走自己的路。
主讲人介绍
陈孝信
1943年出生于江苏武进。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美术批评家第七届年会轮值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国际艺术批评家学会会员。组织、编撰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1991年至今为职业批评家、独立艺术策划人、艺术主持,期间曾任《朵云》、《艺术·市场》、《艺术潮流》、《美术界》、《艺术界》、《美术文献》等杂志、丛书的特约编辑。
公开发表美术、艺术学论文数十篇;编辑、出版有《水墨潮流》、《文脉中国》等多种图文集;艺术评论、画家个案评论一百多万字(其中部分评论已收入《批评的时代》第一卷、《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