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意酥怀、杨柳拂面的四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5名17级美术系研究生和艺术学院、杏林学院61名17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王德宽、郁新颜、张瑶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重庆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沿途的风景变幻莫测,有湍水缓流,有树木矗立,有峰峦重叠,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一幅幅山水长卷,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用画笔定格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专业素质拓展行的第一站是“天府之国”:成都。参观成都博物馆和四川省博物馆为我们揭开了巴蜀古老文化与文明的面纱。
成都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分为陈列古代篇、近世篇、民俗篇、皮影木偶展等多个展厅。恰逢临展厅正在进行《文明的回响》阿富汗珍宝展,从柯林斯式石柱头和铭文石碑座、神像图案银鎏金版饰、赫尔墨斯柱等展品中,同学们不仅为阿富汗的史前文明深深震撼,也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源泉。
四川博物院设有巴蜀青铜馆、万佛寺石刻馆、汉代陶石艺术馆、张大千书画馆等多个展厅。张大千先生的敦煌临摹壁画和书画作品仿佛将我们拉回到了他的年代,让我们身临其境,为之赞叹。工艺美术展馆中的海量珍藏令同学们对自己的构思理念和纹样设计产生了新的理解。
在博物院内设的蜀绣现场制作展示区,画面逼真、图案精美的蜀绣牢牢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目光。学习染织方向的同学们对蜀绣尤其感兴趣,纷纷请教绣法和针技。据说蜀绣要把一根丝线分成1/32。并且绣的时候手心不能出汗,否则会弄脏丝线,因此每天只能完成少量,异常珍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巴蜀邂逅,令我们更期待在昳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它的人文气息。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都江堰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里与学校和家乡风格迥异的地形地貌与景观人文使同学们忘却了一路的舟车劳顿,将美景收入眼底的同时,同学们创作的灵感也从心底油然而生。
由成都辗转重庆前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了此次专业素质拓展行最期待的行程之一——蜀锦织绣博物馆。四川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蜀江锦院传承、保护两千多年的蜀锦传统织造技艺,致力于丝绸、织锦的研究,古蜀锦纹样的复制,现代蜀锦装饰和实用功能的开发以及历代蜀锦精典纹样的限量织造。我们有幸见到了蜀锦手艺人在里面现场制作,近距离地了解了蜀绣的制作过程。
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的蜀绣,针法变化多样,技艺严谨精密,传播着东方式的美学。蜀绣文化千丝万缕,绵延不绝,千年文脉,川流不息。
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蜀绣形成了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学们纷纷从产品设计的图样、款式、色彩等角度出发,仔细地捕捉蜀绣中独特的文化精髓,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搜集素材、积累经验。
抵达重庆的第一站,师生们来到了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四川美术学院。川美彰显历史记忆的校门、极具视觉冲击感的罗中立美术馆以及随处可见的雕塑作品无不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融。这所艺术摇篮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同学们感到深受熏陶,不虚此行。
川美归来,我们前往囊括了三峡建设、重庆历史和巴蜀传统文化的三峡博物馆,细细翻阅重庆这所魅力城市独特的人文地理。
行程的最后几日,我们前往大足石刻领略了古代摩崖造像的精致绝伦;在武隆的天坑、地缝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山,领略过大自然的雕琢;这里的水,融入了大自然的感知。同学们都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艺术作品所深深折服
夜幕笼罩了山城,华灯初上,依山就势、沿江而建的吊脚楼霓虹闪烁,灯火璀璨。不时驶过的游轮将江水衬托得更加婉转动人,平静的江面倒映出繁华的都市,令人仿佛置身另一个奇幻世界。伴随着洪崖洞的夜景,我们踏上了归途。
在这为期两周的专业素质拓展中,我们从成都到重庆,感受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成都的节奏是徐缓的,它的魅力来自于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古风古韵,那是一种情怀,一种时间雕琢出来的优雅,街头巷尾融入着历史、人文的气息,令人忍不住去探寻这座古代蜀国都城是否还保留着它原有的味道,去感受这个城市的沧桑巨变;而重庆的节奏是轻快的,当一列列轻轨从头顶呼啸而过,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强烈鲜明的个性和热血跳动的脉搏,不同于其他大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式布局,它的每一处都有独特的印记,会让您情不自禁去细数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把握快节奏的学习与工作,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与体验,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取材思维,勇敢尝试丰富的艺术设计理念,是此行带给我们的最大感悟。这次难忘的艺术实践进一步夯实了我们的专业素质,给我们带来的深刻体会和迸发的灵感与启发将由今后我们笔尖绘出的一幅幅作品来一一呈现。
策划 / 王德宽、郁新颜
文字 / 张瑶、艺术学院17级美术学研究生及艺术学院、杏林学院产品设计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