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艺术学院陆军教授为江苏省青年设计师作了《雕塑与公共艺术》讲座。
讲座探讨了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作品的作用,雕塑艺术在出现之初到发展直至今日,它经历了怎样的职能转变,而雕塑走到了今天,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样一门艺术呢
陆教授说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它是否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是否完成了妆点和美化环境的使命,但它一定是公共文化的产物。无论它的面貌如何,我们都能解读它蕴含于内的文化基因。城市雕塑如同一面镜子始终折射一个时代的公众化程度;它又如一张试纸检验着我们的文化判断能力。就单纯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个体的创作行为可以保持学术范围的前沿性和纯粹性,一但将“公共性”作为艺术创作的前缀,就必然要经历公共价值判断的验证的过程。
陆教授继续讲到,公共艺术作为城市雕塑的母体,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陶冶公众情操、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广地方文化等方面,对公众都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提高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对公众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吸引公众参与,艺术家任重而道远。
讲座最后,陆教授指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元素的城市公共艺术, 首先是作为艺术品展现在公众面前,带给公众的艺术上的感知和享受。就好比博物馆里的展品, 城市公共艺术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艺术展品从展览馆中投放到了现实生活中,突破了展览馆的拘束和限制,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更为开放的视野里来接触艺术品,而且更为直接、形象、生动,可视、可触、可观、可感,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近与感知。
陆军,1959年生于江苏南通,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壁画研究会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雕塑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雕塑艺术、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教学和研究。雕塑、壁画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家级大展,其中多件作品获国家级优秀奖、省级银奖等。近年雕塑《柳亚子与南社》入选江苏省重大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二期)并被收藏。出版《陆军雕塑》一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